第150期丨创新是怎么发生的


罗辑思维
2015-12-03
本期看点
  • 人类文明的很多重大成果,其实都是副产品,说白了,它不是有心栽花的结果,它恰恰是无心插柳的结果,甚至是歪打正着的结果。
本期荐书
  • 《文明是副产品》郑也夫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我们这期节目就是为了卖书,卖郑也夫老师写的三本书。一本是他的新作,叫《文明是副产品》。还有两本虽然是旧作,但是断版已久,很多朋友在市场上找,那这次我们是和中信出版社把它联手复活,一本是名作《信任论》,还有一本也是名作,叫《代价论》。再加上这本新书《文明是副产品》三本一套,暂时在我们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里是独家销售。那为什么我这么推崇郑也夫的书,尤其是学术书,我一次就推荐三本,为啥?首先是因为我个人的偏好,大概是从80年代末开始,郑也夫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我就追他的每一篇文章,出版的每一本著作,很多著作我还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那为啥呢?首先是因为他在我个人的价值观知识结构形成当中,给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人家文笔好,人家论述非常谨严,学术品质够高,这个都不去说他。更重要的一点是,郑也夫这个学者,是我在中国学者当中见过的,问题意识最好的一个学者。那什么叫问题意识?这我们就扯两句读书的事。很多朋友都在问我,罗胖,你怎么读书,我说两条。第一条,跟对人。比如说我一旦发现郑也夫这个人的论述品质和思考品质非常好,我就会追他的所有著作,因为这帮我节省了大量的筛选时间。而更重要的读书的一个心法就是,读多少书其实一点都不重要,现在市场上一年,光中国出40度万种书,你读得过来嘛,读不过来,所以怎么办呢?读书其实是自己交友,一定是自己心里先有了一个好问题,你读书才有用。所以很多人出版那种书,叫怎样快速阅读一本书,这一点都不重要。因为读得越快,你其实未必越能记得住。而相反,如果你心中有好问题的话,读书就跟查字典一样,你会逐渐地丰盈自己的生命,所以问出一个好问题非常重要。郑也夫就是我看过的问问题,又刁,又准,又根本的一个学者。
他原来在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当教师的时候,有著名的三不,就是不写论文,不写那种专为了评职称发表的论文,然后也不接任何课题,看不上那个课题经费,更重要的,他还不参加系里的例会,所有的行政事务跟我没关系,我就研究我感兴趣的东西,哪怕它不能变成学校分配的房子,变成教授的职称,他也这么干。你看,这个学者当得就非常的纯粹,这老头也挺倔的,到现在还不用我们的智能手机呢,动不动跟人联系,包括跟我联系,也都是发邮件。那这个学者你看他问的问题的品质,比如说我们刚才亮出来的,《信任论》就是信任这个事在人类社会构建当中,它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代价论》就是一个人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代价。你看,这样的问题在学术上都称之为叫原问题,它是跳出人类社会,然后反观整个的大千世界的现象问出来的几个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问出来的那些问题,都是这个原问题的分支。那今天我们重点给大家介绍的,当然是他这本新作,叫《文明是副产品》。那他问的问题是啥呢?就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哎呀,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大了。但是2015年我们给大家推荐这本书,我觉得也正好是时候,因为政府不是讲吗,大众创业,还是万众创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前两期节目我们刚推出一个,叫《真实世界的创新》,那是讲很多医生的故事。在那期节目里,其实我们只想强调,创新不是像有的人讲的,一定是白胡子老爷爷在一个密密麻麻的仪器构成的科学实验室里,做着我们常人无法理解的事,那叫创新。而其实创新是啥呢?它是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由一个普通人就可以发起,用普通的方法就可以达成的,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这是那期节目的核心观点。那我们这期节目要继续往下引申,我们要借助郑也夫老师在这本新书《文明是副产品》里的观点,继续往下聊,那啥观点?其实书名就已经告诉你了,人类文明的很多重大成果,其实是副产品。说白了,它不是有心栽花的结果,它恰恰是无心插柳的结果,甚至是歪打正着的结果。
那你说这个观点很重要吗?它当然很重要,因为它的对立面就是我们的日常很多糊涂认识。你听,很多领导都在讲,我们应该鼓励中国人创新,中国人就是不争气,应该争气,努力,这样就可以超过西方人和美国人。你看,这样的话他好像在政治上都正确,但是他有几句潜台词,就是创新是一个可以设立目标,然后我们拼凑各种各样的条件,包括我们自己有高尚的爱国品质,我们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加上科研人员的努力,我们就可以达成这个目标,对吧,要不然创新你鼓励它有什么用呢?对,这其实是一种叫目的论的创新观。而郑也夫老师也在这本书里,可以说每一个字都在反驳目的论的创新观。这我们就得花一点时间,烧一下脑,说明一下什么叫目的论。我下面说的可能有点抽象,你忍着点听。什么是目的?目的其实是存在于人类理性世界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你看,人类在所有物种当中,只有我们发育出了一个发达的大脑皮层,拥有了发达的理性。理性是通过什么来工作的,就是构建我这个动作和我的目的之间的确定的因果关系。在哲学上,其实早就在告诉我们,因果关系这个是它只存在于人类的理性当中,它不是大自然或者我们身体外的大千世界的客观存在。比如说在动物界吧,候鸟到了秋天就要向南飞,灰太狼看见喜羊羊就要往上扑,你以为这有什么因果关系吗,有什么理性运作吗啊?当然没有了,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这只是这个物种基因当中内建的一种叫程序性反应,跟我们在电脑上按下某一个键,屏幕上自然就出现某个结果,是一样的。
那我们人类可不一样,人类有理性,但是理性是后天发育的结果,很多理性的运用,是需要大量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得来的。你看,新生下来的婴儿,他对周边的世界完全构建不起那种因果关系。我看有一本西方人写的育儿学的书里面就讲,婴儿一生当中第一次构建因果关系,通常都是通过墙上的开关盒屋顶的灯之间的关系。我怎么按一下,它就亮了呢?我再按一下,它就灭了呢?我这个动作和那个结果,居然有这样的敏捷的呼应反应。那本书上就讲,说人类一生当中,这一刻脸上出现的表情是最奇妙的,因为理性发育走上了第一步。你看,很多小孩就追着父母问,天为什么打雷,为什么又要下雨,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出来。大人应对这种问题,通常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因为世界不是因果的,你非要跟它构建一个因果关系。而原始人他在理性发育的蒙昧时期,跟我们现在跟孩子交流,是面对一样的困难。这个世界就是摆在面前,你非要把它理性化,因果化,目的化,这是很困难的。所以你看,所有的世界的原始人都要干一件事,就是要搞出一个神,管它叫上帝还是叫安拉,还是叫佛陀,这个不管了,总而言之,这个世界必须拥有第一因,它是所有我看到的现象的总原因。而近代社会呢,人类说很多无神论,说没有上帝,也没有神,也没有妖魔鬼怪。好了,你把这个第一因拿掉之后,你的那个理性的因果关系的本能没有断,所以我们人类就面对很多困境。
那怎么解决呢?我们主要用两个方法来解决。第一就是创造一些词了,虽然它不是上帝,你管它叫造化,叫大自然,或者叫上天,还比如说叫历史。你看,有些宣传文稿里不就写吗,历史选择了我们,在那个环境里面,其实它就替代了上帝的作用。那第二个方法呢,我们就把自己捧成上帝,觉得这个世界我们人类只要靠努力,我们就可以成为它的第一因。所以在现代社会的人类认知当中有这样的一个误区,我们觉得我们只要靠理性,什么目的都可以达成,一切文明成果都是理性规划的产物。你看,那个铁块我们想让它上天,它就上天了,叫飞机嘛。我们想让飞机飞出外太空,它不就实现了吗,那叫航天飞机嘛。为什么人类不可以减少人间天堂呢?所以过去一两百年里,全世界各地都有这样的实验,要建设一个人间天堂。我们靠理性来设立一个目标,我们靠理性来规划一个路径,我们靠理性对它进行逻辑上的推导和解释,它一定能实现,但是结果呢?结果一两百年之后,人类突然发现,所有建设地上乌托邦的努力都归于无效,所有这样的社会实验全部都失败,而且还留下了一句话,就是那些在初衷上想让我们登上天堂的东西,最后都把我们导向了地狱。所以说明,人类的文明成果光靠理性这一支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我们身在现代社会,往前看,往身边看,有的时候看不明白。而郑也夫先生这本书就是让我们向后看,看人类文明最重要的那些文明成果,到底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它的创造和创新的机制,本质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这本书里讲了六个话题,其中包括农业、语言文字、印刷术,还有造纸术,还有活字印刷术。当然最有趣的是它第一章讲的,就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这个怎么来的。你可不要小看一夫一妻制,它可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项重大成果,它的深远意义是远远超过什么汽车、飞机、电脑这些东西,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和人类血缘关系最近的物种就是灵长类动物,什么猴、猿、狒狒、猩猩这些东西,它们的婚姻状态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那第一类就是群居群婚,大家在一起可以更方便地对抗天敌,力量大,但是在性资源上呢,大家就有点胡来,就是谁是谁的媳妇,其实没有说得那么太清楚。这就是黑猩猩、大猩猩的活法。那你说我不愿意跟别人分享媳妇,我就愿意放着点隔壁的老王,那怎么办?你只好躲远点嘛。比如说长臂猿就是这样,它也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它没有群居社会,说白了,它对抗天敌的能力实际上就比较差。那这个就是鱼和熊掌很难兼得。但是人类就有这样的本事,他既是一夫一妻制,又能在一夫一妻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群居社会,这两个鱼和熊掌能兼得,只有人类做到了。那做到了有什么好处呢?第一个好处就是群居协作,对抗天敌更有力量,对吧,这个很好理解。那一夫一妻制有什么好处呢?就是生孩子更多。你想,人类因为有亲爹,所以我们断奶就可以比较早,你看,妈妈喂养我们,基本上一两岁就可以停,然后爹从外面找食物可以接着喂,妈可以生小二子,对吧,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放开了之后,所以人类的生育速度理论上可以做到一年一胎,最次也可以两年一胎。可是你再看那个群居,只要不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黑猩猩就是五到六年一胎,为什么?因为村里那个爹,谁也搞不清楚谁是谁的爹,它一大群黑猩猩在那儿,甚至一个最强的黑猩猩霸占了所有的母黑猩猩。所以亲爹是不管的,所有抚育的任务都落到了母黑猩猩的头上。那它最多大概五年,六年生一胎就不错了,因为没有亲爹帮忙,所以抚育幼崽的全部重担,都压到了母黑猩猩的头上,所以它种群繁衍的速度就比较慢。
而我们人类在这方面就占尽先机。你看,15万年前,全球人口不过两万人,但是到了6万年前,就繁衍到100万人,到了一万年前,就繁衍到600万人,到公元1世纪,就2.5亿人了。所以这个速度激增起来是非常快的。什么原因?核心就是两个。第一,农业,我们获取热量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第二,就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我们可以一年就生一个孩,这是人类的一个重大文明成果。那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文明成果的话,请问它是怎么发明的呢?这个创新创造是怎么达成的呢?如果你问一个现代人,人类为什么要一夫一妻,他往往答案是这样的:因为爱情,因为爱情是排他的,所以一个人只能允许对方只拥有自己,好像听起来也是对的。你比如说,201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判决,说同性恋也可以结婚。你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肯尼迪大法官,就写了这么一段判词,说婚姻是人类结合当中最深刻的一种方式,因为它可以把人类什么爱情、忠贞、负责任、奉献、牺牲这些美好品质,全部激发出来。在婚姻当中人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那既然有这么好的制度,而同性恋又认可这样的制度,我们这么忍心把它们排斥在外呢?爱情这种东西,最终结为婚姻,他们应该享有,他们值得拥有。这段话听起来好像天衣无缝,政治正确,情感正确。但是美国联邦法院还有另外一个法官,他是首席大法官,叫罗伯茨法官,他就反对这个判决结果。但没办法,他是少数派,所以只好遵从,但是他也发表了一封文告。他就写到,人类的婚姻制度是一种最古老的制度,你现代人类以为靠自己的认知,自己的理性就可以改变它。这怎么可能,这是一种愚蠢的自负。他还引用福克纳的那句名言,说过去永远都不会死去,过去甚至从来都没有过去。我们人类现在的文明其实只是冰山的一角,我们坐落在一个庞大过去的底座上。你平时不太意识得到而已,婚姻制度不是你想改就改得了的?
你要理解这种保守派的言论,那你可能要学一点经济学。你比如说我们店里正在卖薛兆丰老师的那本书,叫《经济学通识》,里面就提到了一个类似的事,就是利息到底是谁决定的。我们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利息其实是资本的价格,可是价格呢,它一定是市场博弈的结果。那为什么我们经常听说,什么央行是降息了,还是升息了,美联储什么时候要升息,好像利息是人决定的?所以薛兆丰先生就提出来,所谓的央行决定利息,其实是对市场利息的一种追认,或者说是预判。它只是把已经要形成的,那个资产价格的高企或者跌落,进行一个发布而已,所以央行决定不了利息。对这个理论感兴趣不妨去看那本书。确实,人类的很多现象只是一种追认。比如说法律界就有一句名言,叫一切法律的本质都是自然法,都是对已经形成的那个不成文制度的一种成文的追认。你可千万别觉得婚姻制度,仅仅是什么举行一个国家的仪式,搞一个什么结婚证书,国家承认。那不叫婚姻,婚姻是我们从历史当中,带来的一种制度,成文不成文,国家规定不规定,它都是一种制度。那婚姻是不是因为爱情呢?如果你坚守这个理论的话,你就会发现,根本就推导不下去。比如说大家说,同性恋因为爱情就可以结婚,我没有反对同性恋婚姻的意思,但是这个理论是没法往下推的。比如说兄妹之间要是产生爱情了呢?他们也很向往人类这种最美好的制度,请问你给不给他发结婚证呢?人类文明不允许的。我们还可以接着往下推,要是父女之间呢,要是母子之间也发生了爱情,乱伦,很正常啊,是有这样的事的,那你发不发结婚证?所以说,这婚姻制度不是你现代人靠理性能决定的。它是从历史当中来的,过去永远也不会死,过去甚至从来就没有过去。
其实我们只要再稍微深想一层,你就会发现,把爱情当做婚姻的原因,这是我们当代人在自己的生活环境当中,构建起来的一种因果关系。如果你稍微回溯一下历史,都不用太长,回溯一两百年足够,你就会发现这不是一个事实。比如说古希腊人,他们就认为,当一个男的要是爱上了自己家的老婆,这太丢人了。因为娶老婆回家时为了传宗接代,说得好听一点,是为了承担对家族的使命,说得不好听,那就是释放我的生物本能。而爱情这个词,那多高尚啊,它是一个纯粹的精神活动,所以一定要爱上别人家的老婆嘛,或者哪怕我搞个同性恋,都比在家里爱上自己老婆要光荣得多。在欧洲的中世纪也是一样。比如说贵族,他们首先认为婚姻那是政治的一种延续。比如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她就经常拿我跟谁结婚,作为一种挑拨欧洲大陆政治关系的一种外交手段。你要是打他一下,我就嫁给你,实际上两个人也许都没见过面,但是没关系,婚姻的本质和爱情没有一毛钱关系。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一样,婚姻是什么,往往是一种财产关系。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17世纪的时候,准确地讲1670年,当时法国人干了一件事。法国也有很多海外殖民地,尤其是北美,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区,就聚集了很多法国的殖民者。法国国王一看,怎么都是单身汉啊,这个问题组织上得给解决,于是就发动了一次计划,叫国王的养女,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法国民间搜罗了一群女孩子,737名,这一半都是孤儿,剩下来基本都是贫苦人家的女孩,然后国王把她收为干女儿,一个人给了当时法国的货币50福林的嫁妆,说你们去魁北克嫁给那边的单身汉,那这700多个妇女漂洋过海到了加拿大。那是看颜值吗,或者大家碰撞一下灵魂,哪有那个事?说白了这帮女孩挑选丈夫,只有一个标准,有没有钱,或者说有没有住房,就跟现在很多城市的女孩是一样一样的,爱情,灵魂上的交接这个事,全部在考虑之外。那你说我们中国人是不是这样呢?回到一百多年前,所有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吧。甚至还给中国人带来了一个近代化过程当中的难题,就是西方有一个词叫Love,但是居然在中文当中就找不到翻译这个词的词。后来是梁启超这些人灵机一动,拼了两个字,叫恋爱,来翻译Love这个词。说明爱情这个现象,中国文化基本上就不认识,更不要说爱情和婚姻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种史料到处都是,大家可以自己去看。说到这儿,我其实是想说什么?就是人类经常基于自己的直觉,把两个原本不相干的关系构建起一种因果关系,这就叫目的论的解释。而一旦和实施相对照,往往你会发现,这种因果论,目的论的解释,它是一种幻觉。
当然,我们还可以再往下深推一层,目的论它其实还有一种变种,是乔装打扮过后的目的论,这就是所谓的进步论。进步论是把整个人类视为一个整体,你看我们的文化在进步,我们的道德在进步,经济、科技都在进步,所以我们人类整体就可以共同达成一个大家向往的目标,整个人类文明成果的演进就是这么来的,这是人类共同意志的产物。比如说,还回到一夫一妻制,真的就有这样一种解释。这是19世纪的一个学者叫摩尔根,这个人也很了不起,是一个美国学者。他调查了大量的印第安部落,然后写出一本书,叫《古代社会》。那个恩格斯就是他的铁粉,恩格斯晚年很多著作,都在大段大段地引述摩尔根的一些结论。他们就认为,一夫一妻制是怎么来的,是进步得来的。你看,原始人都胡来的,跟黑猩猩一样,都是群婚群交制,每一个村子都有欢乐谷,大家胡来乱交,谁是谁的娃也搞不清楚。后来呢,随着我们的文明水平提高,道德水平提高,互相监督,然后也有一些财产关系的提高,所以渐渐地就固化为一夫一妻制。这是人类的进步。那这个说法其实,如果没有今天这个节目,我估计我们的很多听众和观众也是这么想的。原始人当然没有很多的道德观念,他们就胡来,我们一直是这样接受。但是现代生物学原来不接受这个判断,为啥?我们来看,现代生物学的调查发现,全世界大概是4000多种哺乳动物,那其中居然有120种它就是天然的一夫一妻制。所以那个判断就失效了,并不是说越野蛮,越动物性,越蒙昧,就越倾向于在性关系上胡搞,动物界也不是这样的。毕竟有3%,120种的哺乳动物,它是坚贞的一夫一妻制的关系。所以你怎么能说,人类在蒙昧的时候就一定是胡搞呢?这是一个站不住脚。
那第二点就是在灵长类动物中一夫一妻制的比例增加到了18%。比如说我们刚才讲的长臂猿,她就是一夫一妻制。像黑猩猩、大猩猩那样胡搞的,他不是全部。所以你怎么能判断人类就是胡搞呢?当然了,人类在南方古猿的时候从树上下来的时候,也没什么记载。我们既不能判断他们是一夫一妻制,还是群婚群交制。但是现代生物学又提出了一个指标,叫二态性问题。就是指在一个物种中,雄性体型如果比雌性大很多,这就叫二态性比较高,如果差不多大就叫二态性比较低。那现代生物学原理就认为,如果二态性高就是群婚群交制,如果二态性小就是一夫一妻制。为什么呢?因为只要你理解一点进化论的原理,这个非常好理解,为什么群婚群交,公的一定要比母的大很多?你想啊,在一个群落里面性资源是有限的,那这个母的归谁?当然归那个最能打的、腰肥体胖的,它就一定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那他的基因就能更多的遗传下来。那根据自然选择的原理,他的下一代体型就会相对大一些。那这个大一点的,再在里面选它越膘肥体壮,就越能获得更多的母大猩猩母黑猩猩,它的基因就更能往下筛选。经过无数代筛选以后,所以公的会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是二态性高的原因。那如果是一夫一妻制呢?那一家一个老婆有不用抢,那为什么公的要长那么大呢?干脆节省点材料吧,公母长一样大吧。这就是长臂猿二态性比较小的原因。如果你接受这个原理,摩尔根所谓的人类是道德进步而达到一夫一妻制,那叫扯淡。但是你用这一套原理反观人类,你会发现人类也很奇葩。首先他有二态性,男的一般都比女性体型大,这说明什么?说明人类进化历史上人类的性资源是不公平的。我们曾经发生过比较激烈的争抢,但是人类二态性,如果放在整个灵长类动物的图谱中,又会发现人类的二态性是比较小的。他更接近于长臂猿这一端,离黑猩猩大猩猩有比较远,说明我们在性关系上乱的程度,照黑猩猩大猩猩差得远。这就说明人类身上往两个方向发展的可能都有,极有可能发展成坚贞的一夫一妻制,也有可能胡搞乱来。那为什么一夫一妻制最终还是降临到了人类头上?这就需要一个解释了。
刚才我们讲到人类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这里面提到大量的新名词,什么目的论、进步论、二态性等等,我是生怕把大伙说糊涂了,简单来说就是这么回事,用爱情解释不了婚姻,用道德进步这个理由也解释不了现在这个人类婚姻制度,但是这毕竟是一个谜,因为在人类的基因当中他天然就有倾向于一夫一妻制的种子,但是我们身体的体态特征又分明在表明我们曾经经历过剧烈的性资源的争夺过程,那为什么最后还是一夫一妻制以及相应配套的那种性道德最终降临到人类文化当中呢?这就需要一个解释。郑也夫先生在这本书《文化是副产品》当中就提出了这么一个假说,请注意啊,仅仅是一个假说,他不是科学上的结论,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说服人就可以。郑也夫是这么猜的,说是因为狩猎。那你说狩猎和一夫一妻制这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个现象,它怎么能构建出关系呢?你别着急,听我慢慢讲。人类原来,当我们还是南方古猿的时候,我们生活在树上。我们获取食物其实很方便,伸手就能摘树上的果子,偶尔摁住一个地上的兔子,偶尔还尝尝那个树上的虫子,就搞饱了,不需要大家合作狩猎。但是后来东非大草原上的森林开始退化,我们不得不下了地,所以有人说我们是猴当中最笨的一群,因为不能再呆在树上了,树上都留给那些比较聪明的猴。我们就迈着一双罗圈腿下了地,那这个时候我们怎么找吃的呢?你看,森林已经退化了,再逮兔子没那么容易,兔子也不傻,所以我们就开始了合作狩猎的生涯。所谓合作狩猎,就是一方面利用我们直立行走的那个体型的特征,我们虽然跑不快,但是能够长跑,我们一直能把那个动物追到吐血身亡为止,另外一方面我们脑子特别发达,所以我们互相之间订立那个攻守同盟,有人追,有人在前面埋伏,有人大声叫喊,去恐吓那个野兽,最终我们可以把它给追死。
请注意,当我们获取能量和食物的方式,切换到合作狩猎,那我们的很多文化后果都会发生改变,为什么导致一夫一妻制呢?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狩猎一定需要合作,如果不是一夫一妻制,换句话讲,在性资源的分配上不是公平的,老鬼跟你合作啊。这种合作一定要发自内心,是激发我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才能搞这种狩猎的合作,要不然出工不出力,肯定不行嘛。如果全村的女人都归你一个人,我打着光棍,我心里一肚子怨气,我怎么可能跟你心甘情愿地合作狩猎?所以在人类的村落当中,即使存在这样身强力壮的人,谁打架都打不过他,但是这样的人也得关注性公平。你不可能垄断所有的性资源,顶多漂亮的归你,或者有着富余的时候你来俩。但是其他的光棍心情你毕竟要考虑嘛,要不然我们怎么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呢?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呢?就是只要开始狩猎,人类就开始发明武器。你不要觉得武器一定是枪炮之类的东西,拎一根棍子上战场,它就是武器。而一旦出现了这根棍子,人类之间的体能差距就被拉平。原来你长得壮,你长得高,我肯定打不过你。但是如果我手里有一根棍子,我会打一个闷棍,那你再高再壮,你都架不住我能找到那样的机会。一个光棍惹急了什么干不出来,更别说后来又发明了弓箭之类的更加厉害的武器。所以在这样的武器的威慑之下,即使身强力壮的人,他也不敢垄断性资源。你看,现在金三胖就是这么想的,虽然我现在体能比较差,国力比较差,但是一旦我拥有了核武器呢,你美国人就不敢拿我怎么样,我想要什么,你就得给我什么。这也是一夫一妻制的一个来源。所以你看,狩猎这种行为,它根本就不是奔着什么婚姻制度去的。但是它产生了两个附带的,用这本书的名词来讲叫副作用,最后导致了一夫一妻制的产生。
而人类文明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制度性的后果,它会接着产生一些副产品。比如说人类虽然拥有了一夫一妻的基本婚姻制度,而且后面还配套了一整套严苛的性道德。但是人类在基因当中,他毕竟不是这样坚贞的一个物种,我们和长臂猿那个境界差远了去了。一个男的,他总是心里惦记着要偷腥,一个女的,没准儿就惦记着要红杏出墙。于是突然有一种非常好玩的智力游戏,就降临到了人类文化当中了,那就是偷情的发现和反发现。你看,直到现代社会,一个男的如果外面有小三,怎么不让自己的老婆知道,一个女人怎么发现自己老公在外面有人,这两件事情都是激发人最大的智力潜能的。在这个方向上,人类可以说是花样百出,叹为观止,普通人全靠这个来训练智力。古人是一样的,经过漫长的进化之后,我们的智力又开始意外地,因为这种制度而发育出来,这可以说又是这种婚姻制度的一种副产品。说到这儿,我们到底在说什么?我们其实不是在讲一夫一妻制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是想说明人类创新创造的一个机制,它都不是有意要达成这个目的,而是偶然因为获得了一个动因,这个动因产生了一些副产品,而这个副产品又产生其他意想未到的副产品。这就是人类的基本的创新机制,跟我们预先设立的目的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在这儿,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也是来自于这本书,就是人类为什么会有乱伦禁忌。说白了,就是为什么会有外婚制,就是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一般不结婚,我们都是到其他的村落之中找一个女的来嫁到我们家,来结婚,这是为啥?那现代的解释呢,这就是因为体质。大家都知道,近亲结婚对于身体不好,生下来的孩子往往有一些智障,或者残障,有一些身体上的缺陷。那你说,我们能用这个理由来解释外婚制吗?根据我们刚才讲,目的论是不靠谱的。原始人他怎么知道会有这样的一个医学上的后果呢?别说原始人,直到几十年前,中国的农村可能都不知道,表亲结婚非常正常。要不然你怎么解释《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个表兄妹之间的那个爱情呢?这一点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各个文化当中都没有被排除出去。比如说犹太人,他们表兄妹结婚的概率是非常高的,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可是犹太人这个民族并没有因此而体质劣化,相反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对吧。所以我们还是回到问题的根本,为什么原始人在没有相关医学知识的前提下,他们就认死了亲兄妹不能结婚,堂兄妹也不能结婚,要想娶媳妇,必须到其他村去找,这是为啥呢?现代人类学家采访了很多原始部落,就问这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规定呢?很多原始人的回答是非常奇葩的。比如有人说,如果亲兄妹结婚,地里就不长庄稼,如果有人乱伦,我们不把他处死,那海上的大水就会把我们的村落淹没。如果是一个比较老实的原始部落,他就会回答你,我们祖上就这么规定的,从来都是这么规定的,所有没有人给出一个理由。
在这本书里,郑也夫先生给了我们两个理由,当然仍然是假说。第一个理由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体会得到,就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男女之间,他那个兴趣就缺乏。我听说过一个段子,当年中国的卫生单位在农村就普及,说近亲不能结婚,然后就考试,问一个农民,你说说看,为什么近亲不能结婚?那个农民非常老实的回答,因为太熟,不好下家伙。你不要以为这是段子,这就是人之常情,从小在一块儿长大的男女,和突然见到一个陌生的美女,你说他对谁感兴趣?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在马琳诺夫斯基,尤其是他的中国学生,就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他提供了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原始人之所以禁止乱伦,或者提倡外婚制,是因为要保护人类文化的内部秩序。那人类文化的内部秩序是怎么来的,靠的就是确定的社会关系。我们假设自己回到原始村落,一个小孩从生下来,从记事开始,他的社会关系就是确定的,这个人是我爹,这个人是我娘,这是我兄弟,这是我妹子。但是如果允许乱伦,这个社会关系就会崩溃掉。我们给大家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说要是一个父亲娶了自己的女儿,再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社会关系有多乱。这个女人是他的母亲,这个确定无疑,但是这个男人是谁呢?到底是外公,还是亲爹呢?如果兄妹结婚,生下孩子也是一样,这个男人到底是亲爹,还是我舅舅呢?这就乱了。如果确定的社会关系一乱,那人类文化的内部秩序就崩溃掉了,文化的存续和发展就再也不可能了。
那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个例子,其实还是为了说明郑也夫先生,在这本书里提出的那个观点,人类文明是副产品。这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所有文明成果都是副产品。第二层意思,是副产品出来之后,接着会歪打正着的产生其他的副产品,整个人类文明重重叠叠的参差和体系,就是这样堆积出来的。你看,外婚制和乱伦禁忌是不是就是这样?首先他是一个副产品,是为了保护族群内部的社会关系的稳定,而形成的一个副产品。但是外婚制他还会产生其他的影响,他会接着弄出副产品来,这个副产品可就大了去了,这就是我们今天人类整体的协作网络和关系网络。你想,原始人一旦开始外婚制之后,每个人就有了两种亲属关系,一种叫血亲,就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还有一种叫姻亲,就是因为和别人的血缘的女子想结婚之后,产生的那个亲戚,比如说小舅子、小姨子、丈母娘,没有血缘关系,但任然亲如一家。人类就是通过这样的姻亲的交换关系,小的是在村落之间,大的是在国家之间,像我们汉族昭君出塞,那就是和亲去了,那不就是姻亲吗?所以汉帝国的老刘家和匈奴人,就结成了这么一种郎舅关系,这对后来整个中国政治生态的演化是有质的影响的。那欧洲人就更不用说了,到处结婚,形成各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所以今天人类的一切合作、交换、协作,其实都是在外婚制的基础上,慢慢得长出来的一个网络结构。你能说这个副产品不伟大吗?
那我们接下来再举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人类文明的创新创造机制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就要说到农业,哎呀,农业这个创造实在是太伟大了。你想,在没有农业之前,人类虽然大脑皮层已经比较发达,但是从生活方式上跟那个野兽有什么区别?大家都是靠采集和狩猎过活,对吧,虽然你狩猎的方式比较聪明,你看看那个狼群,一样聪明。但是直到距今大概一万多年前的时候,人拥有了农业,那此后人类这个物种就正式和野兽分开了。因为一旦有了农业之后,首先我们必须定居吧,因为地里的麦子长在那儿呢,对吧?然后我们必须开始开发各种各样的储藏工具吧,我们要开始积累财富吧。一头狼、一只老虎、狮子,它再厉害,它没有属于他的财富。但是我们人类就开始有了私有财产的概念。我们要发明大量的工具,来推动我们的农业生产效率对吧?于是整个社会开始出现分工,甚至是分层吧,有的人能干,他就变成富人,有的人不能干,就变成了穷人。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大规模的交换,于是一个复杂社会就开始降临了,这就发生在一万多年前。可以说我们今天享有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建立在农业开始的基础上。所以你说这是不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文明成果?那问题来了,农业是怎么来的呢?如果我们用直觉来认知,也就是前面我们反复批判地目的论和进步论,它一定会这么告诉你的,人类原来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活得惨,整天为糊口而奔忙,但还经常冻饿而死,生活水平很差,但是我们很聪明,我们发明了农业,这就给人类找到了全新的热量和食物的来源,于是我们的生活水平就稳步提升,一直到今天,我们可以买得起苹果手机了。这个结论好像符合我们的常识,但是他不符合进化论的起码原理。进化论说那么多,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四个字,叫适者生存。只要是一个正在健在的物种,它一定和它的环境是相适应、相匹配的。那为什么人类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我们也是一个物种,我们和环境的关系就那么恶劣呢?经常要把我们冻饿而死呢?没有这个道理。
你看,首先原始人就没有穷的概念。因为穷,一定是私有财产制度出现之后,我占有点什么,才叫穷和富,对吧?而且还要有对比,原始人他没有储藏,没有私有财产,他生活的所有环境都是他的财产,所以他并不穷。而更重要的是,现代人类学通过对很多现在还健在的原始部落的发现和统计,发现他们的生活水平一点都不差。首先每天摄取的食物的热量,他们也是每天2000多大卡。我们现代人,如果你听很多健康的医生的建议,他告诉你,每天你摄取也就是2000多大卡,你吃的更多就把自己塞成一个胖子了。而更重要的是劳动时间。你看我们人类19世纪经过工人阶级和资本家反复地争取、艰难地博弈,好不容易谈判下来,每天8小时工作制。但是现在很多原始部落,你去调查,每天最多工作也就五六个小时,而且很多老人还根本就不用工作。那你说他们挨饿吗?现在调查出来的原始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包括那个环境剧烈波动,最多挨饿也就两三天,它不会出现大面积死人,而恰恰是农业社会之后大规模地饥荒。我们在讲中国历史上经常会看到,几百万人饿死,在中国西方都是反复出现的人间悲剧,原始社会不存在。首先他们是移动作业,因为采猎生活在移动过程当中生孩子本来就比较少,而且他们和环境是那样的匹配,所以让人口并没有构成巨大的压力。你看,巴西政府就曾经劝他们的一个原始部落的人,说要不你们出来农耕吧,我们给你一片土地,多好啊,对吧?可以保证你们不饿死嘛。那个当地人跟政府派来的官员这么说,从来我没见过猴子饿死的,我们怎么生活,是我们的神教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我觉得我们活的比你好。这就奇怪了,原始人如果活得比现代农业社会的人还要好的话,那他为什么进入农业社会呢?农业社会作为一个人类的文明成果,它到底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
刚才我们留下一个话题,农业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成果,它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郑也夫先生在这本《文明是副产品》里面提出一个很有趣的假说,农业被发明是因为上天的恩赐,这叫天赐圣米,怎么回事呢?他是看到了两部分材料。一部分是中国古代的史籍记载,比如说像《文献通考》这样的著作,就大量记载民间出现一种叫嘉禾、薏麦、野谷这样的现象,也就是没有人耕种,突然就在一片野地里出现一片稻子或者是麦子,你可以直接收割了就吃。那为什么会被记载下来呢?因为在中国古代皇权社会,这通常是地方官向皇帝老子报喜的一种方式,叫祥瑞,我们这个县突然出现嘉禾,这既是我的功劳,也是您老人家的福气,所以就往朝廷报,就被记录下来了。你看自然界居然出现这样的机制,没有人劳动大片的粮食它就可以自然生长出来。郑也夫先生还注意到,西方的一些学者也留下了这样的记述,就是在早期的原始人类当中,它有几种生活方式。我们刚才讲狩猎采集这不用说了,还有刚开始的农业。可是在这中间还存在一种状态,叫收获者,就是靠这种薏麦野谷嘉禾大片的长出来,我什么劳动都不用做,就做一件事,收集。据很多材料统计,一个人基本上一个小时,就可以搜集大概一公斤的草籽或者说麦子,直接就可以吃。一个家庭一年只需要工作三周,就可以把全年的粮食都可以收获好,你说这种人有多幸福?对啊,大自然既然出现这种现象,它就会吸引一部分人类,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为什么会出现农业呢?请注意啊,天赐圣米本身并不能解释农业,因为这帮人简直就是一只老鼠掉到了米缸里,敞开肚子吃就可以了。农业好辛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既然老天爷赐给我们这些圣米,我直接吃,我为什么要干那么辛苦的农活呢?但是他们说了不算,一旦出现天赐圣米之后,就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逻辑,叫踏上不归路。
你想想,这个过程首先这帮人在这儿吃,吃的同时,你的生活方式就变化了,你必须定居。因为只有守在这儿吃,定居之后,生孩子就更方便,人口就开始增长。而且因为吃这种粮食,热量有了保证,所以人口自然是大规模地开始爆炸。一旦爆炸之后,就不够吃了。不够吃怎么办?就分出一拨人,给你们一些粮食,给你们一些种子,你们自己种去吧!要知道,这个时候把这部分人赶走,可不是什么极端残酷的事情,为啥?因为在长期的收集者的生活当中,他们已经有了起码的农业技术。因为收集它也是劳动,劳动就有劳动工具,比如说你割麦子的时候,总得有最原始的镰刀吧。既然是定居,你总有最原始的建筑技术吧。你搜集完草籽之后,你总得有最原始的储藏技术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技术,那些离开部落的人他们心里是有底的。再加上可以跟原来部落谈判,多给我们一些粮食,多给我们一些种子,我们就愿意走。于是,在天赐圣米之外,这个区域的边缘,就渐渐出现了农耕的族群。既然可以走,那就可以远走越远。于是农耕这种文化,就在整个欧亚大陆上横向铺展开了。你听这个故事,这个解释,是不是跟《圣经》里的伊甸园的故事很像。上帝突然就造就了这么一个吃不愁、喝不愁的地方,把亚当、夏娃搁在这里面。然后因为某种原因,老天爷不高兴了,把你撵走。但是已经给了你一些基础的东西,你在外面虽然过的日子很苦,但是也基本能够过活。从这个道理上讲,我们原先接受的关于农业的起源,还没有人家《圣经》说得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解释。
但是我们今天之所以讲农业,还不是想说这个,而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发生机制当中,还有一个意料不到的东西,那就是被锁死。你不要以为人类文明成果出现都是好事,既然是好事,所以我们就保留它。不对,郑也夫先生在这本书里,提出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叫五驯。就是你以为你在驯养植物、驯养动物,实际上你也在被驯养。也就是说,人在不断地主动改变环境,但是被改变之后的环境,也会反过来改变人,这就叫互相驯养、互驯。给大家举个例子,郑也夫有一次到国外去郊游,就看到一户养牛的人家,他们的收入明显是比城里的那些工人要高的。但是这家人就跟郑也夫讲,说其实也有个缺点,就是我没法出门度假。因为我养这个牛,每天我都要给它挤奶,这个牛我天天都得伺候它,说不好谁在伺候谁。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互驯结果。还有,我们现在城市人都知道,很多人都在说养孩子不要那么精心,差不多就行了,你看我们小时候在农村里,孩子给口饭就可以。你就忘了互驯这个机制,一旦人类拥有了城市生活,大量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互相比。你以为城里的父母,真的愿意给孩子那么多课业负担吗?天天下了学之后,还得去上各种课外训练班吗?没办法,因为孩子们在一起,大家都在军备竞赛,如果一个班的小朋友都会弹钢琴,就你们家孩子不会,你这份脸可往哪儿搁?甚至,这也会影响这个孩子将来发展,什么自尊心、自信心之类的东西。所以,虽然我们获得了更好的生活,实际上我们也被这种更好的生活所绑定,这就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叫互驯现象。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读另外一本书,那里面就提出一个观点,和郑也夫先生是一样的。比如说,在人类和小麦这两个物种之间,你说谁是谁的主人,谁是谁的奴隶,谁驯化了谁呢?不好说。如果小麦有思想家,它也许是这么记录这段历史,说我们小麦原来只是中亚地区的一种野草,样本量很少,稀稀疏疏的,但是我们运气好,我们后来逮着了一种奴隶,叫人,我们驯化他,让他给我们除去石块,锄草、灌溉、施肥、然后还保护我们,结果现在我们的成绩非常的好,现在我们的全球播种面积已经到了2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英国的10倍,一年我们生产的孩子有6亿多吨,虽然有一部分让那个奴隶给吃掉了,但是总体上我们是赚的,你看那个奴隶,现在也不过70多亿人口,哪有我们小麦成功呢?如果人类看到小麦的这种说法,会不会被气死啊。但是没办法,这就是一个事实,人和小麦这两个物种之间是互驯关系,这个关系一旦达成,是没法退回去的,是走上了不归路,就是我们前面用的叫锁死。你看,人类其实我们的身体结构,极其不适应农耕文化,我们的身体是几百万年进化来的。而农业文明呢,不过一万年,我们的身体还来不及改变来适应它。我们的身体是适应什么的?是适应在树林间蹿上蹿下,在草原上长途奔跑,是为这玩意儿设计的。但是到了农耕社会之后,我们不得不低头哈腰,去锄草、施肥。而且我们的生活节奏从此被这种农作物改变了,我们不得不春播、夏锄、秋收、冬藏,我们一刻也偷不了懒。所以什么是产业?农业你既可以把它理解为人类重大的文明成果,同时也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每一个人都用更为糟糕的生活方式,换来更多的人在这个地球上生活,这就叫农业。
好,说到这儿,我们简单归纳一下这期节目。我们讲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人类的婚姻制度,一个是农耕文明。这两个例子分别就说明了郑也夫先生在这本书《文明是副产品》里面提出来的两个核心观点。第一个观点是,人类的文明成果怎么产生啊?我们多次讲,是歪打正着的结果,是副产品。那第二呢?这种副产品的成果是怎么巩固的?农业这个例子就说明,它是一种被锁死的结果。踏上了不归路,它再也回不了头了。就有点像我们在工厂里看到的那个棘轮,就是荆棘的棘的那个棘轮,装上这种轮子之后,它只能往一个方向转,反过来转门儿都没有。我们的人类文明就这样层层叠叠地发展起来了。如果理解了创新创造的这个机制,反过头来再回到中国当下那个最热的话题,怎么样促进中华民族的创新,结论就很简单了。第一条,对政府来讲,你根本就不必鼓励,你只要给予自由就可以了。所有的创新创造作为副产品,它会自然发生。第二,作为个人来讲,我们也不必什么头悬梁锥刺股,给自己打鸡血。只要你盯住其他人搞的那些创造的副产品,然后把它拿来为己所用,再产生其他的副产品,就可以了。那种自然的锁死机制,会让人类文明一路向前的。那这期节目的最后,我们还是强烈推荐一下郑也夫老师的这套书。一个学者长年认真地思考,辛勤地案头劳作,最后捧出如此精彩的成果。关于人类创新创造那些事,除了我今天讲的这两个例子,这本书里还包括比如说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造纸术的发明,这桩桩件件都在启发我们今天的人怎么样延续人类的创新和创造。买一套书嘛,也没多少钱,一顿饭钱,支持一下中国创新创造,也支持一下学术事业,有什么不好呢?今天这期节目就是为郑老师卖这套书。当然,关于创新创造这个话题还没有完,还有一些意犹未尽的地方,我们下期节目接着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