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期丨其实都是聪明人


罗辑思维
2015-07-09
本期看点
  • 历史读的足够多了,也就变得宽容了。
本期策划
  • 李源
本期荐书
  • 《慈禧全传》高阳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罗胖继续卖书。您看我桌上摆着这么大一套书,别吓着,这是高阳先生写的《慈禧全传》一套十本。那这套书在中国大陆市场上是绝版已久,这次是我们和新星出版社,经过三个月的认真准备,把它复活,和读者再次见面。那为什么我对这套书这么上心,愿意用自己的全部信用为它背书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改变过我。你看,顾名思义,《慈禧全传》,你以为它写的是一套传记吗?错,它其实是一套非常轻松好读的小说。你以为它写的就是慈禧本人吗?错,它其实写的是晚晴五十年的近代史。你以为它仅仅是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那些所谓的轻松读史的读物吗?错,它其实是这个领域我平生仅见的一本奇书。为什么这么讲?遥想当年,我自己躺在学生宿舍的床上,从图书馆把这套书一本一本借来看,看完之后,我突然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历史无外乎人情。谁也不要告诉我这段历史就是特别荒唐,如果你这么看这段历史,你压根就没读懂。只有回到当时的人情,你揣摩那个格局,觉得一切都合理了,一切都你能感受到那种温度,这段历史你才懂,这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概念。那第二个呢?就是无所谓好人和坏人,每一个人在他的历史情境下,无论他干出什么大奸大恶、大昏大俗的事情,其实本质上都是三个字,叫不得已。所以读完了这本书,我建立了自己对历史洞察的最初的那个种子。读完了这套书,我看待整个世界,包括自己的人情交往,我的眼神都变得温和了一些。在我的世界当中,再也没有坏人存在了,我都试图理解对方的那三个字,叫不得已。
那这套书真正牛在哪儿?它是一套颠覆性的书,但是它的颠覆不是那种上下颠覆,就是把好人给说坏了,把坏人给洗白了,它的颠倒是内外翻转。它的作者高阳先生,有能力回到当时的那个清朝政府的决策的内部,去体察他们的人情和社交关系,从而给我们看近代史一个完全翻转的视角。原来我们看近代史,很简单,那几十年就是外国人不断地欺负我们,然后那个清政府腐败无能,再加上一点点汉奸作祟,所以就搞得那样的让人不痛快嘛。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去回避了解那几十年的历史,为什么?今天一个条约,明天一个赔款,谁愿意天天干这个,当然是读那种网络穿越小说《回到明朝当王爷》那多爽,对吧。所以清朝这段历史很多人回避,但是如果从高阳先生的视角我们一翻转,你得到这个全新视野之后,简直是太爽了。那问题在于,高阳他怎么能获得这个视野?我还记得十几年前有一个出版人,他讲过一句话,说大陆十亿人,怎么就出不来一个高阳呢?是他读完这套书之后拍案叫绝的结果。为什么出不来?因为高阳这个人本身就是个奇葩。你想,他的高祖,他的叔祖,都是当时清廷,就是同治光绪年间在清朝的高官。比如说许乃普,当过吏部尚书,许乃钊当过江苏巡抚,他的叔祖叫许庚身,几乎就是当时清廷进行任何战役指导的一个总参谋长,也当过兵部尚书,而且执掌军机三十年,不能叫执掌吧,在军机这个位置上干了三十年。是这么一个家族,那到了高阳父亲这一代就没落了,他爸爸仅当了一个秀才。所以你想,在杭州这样的地方,又是一个书香世家,原来阔过,现在又没落了。那面对高阳这个小孩,打小就是各种朝里的典故,掌故跟他讲,对吧。因为那个时候活跃在中央政坛上的那些人,都是他家里的亲朋故旧。所以他打小就等于是钻到了大清王朝的肚子里,他是个蛔虫,这么长大的。所以他在后来去了台湾之后,去干专业的作家之后,他写这段历史,就特别带感。而这样的视角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好,我们不去吹嘘这套书了。我们还是书归原题,今天我就从一个非常小的视角给大家看看,什么叫做回到朝廷内部?当它翻转过来之后我们看历史,我们会看到一幅什么样独特的风景?所以我们把这十本书别留在这儿吓人了,我们把这八本都给它搬开,留下最薄最薄的两本,叫《清宫外史》。我们是想通过一个很小的切口,帮助大家看慈禧这个人和中法战争这个事之间的关系。当然我也知道,这两个词你一个都不会喜欢的,慈禧是个恶老太婆,中法战争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事件,他们之间能够形成什么样的勾连呢?这我们就得重新来看慈禧这个人,以前的节目我们也曾经讲过,慈禧真的是一个苦命的悲催的女子,如果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坐在那个位置上,我们后人真要对她抱以很大的同情。你想想看,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生活,少年丧父,青年丧父,中年丧子,晚年自己折腾的差点亡国。要去了那个世界,怎么有面目见列祖列宗啊?怎么对自己的公婆和丈夫交代啊?这么大一家子,这么大一个花花的江山,交给你这个儿媳妇给打理,你看你搞得那个结果。所以慈禧真的是命不好,当然在这儿我们得强调一点,慈禧可不是甄嬛。《甄嬛传》是一部宫斗剧,是一个女人凭借自己的心眼、算计、智慧,逐渐爬上高位的过程。而慈禧这一生,甭管她是悲剧还是喜剧,她一切都源于一个起点,这就是1856年的时候,她在宫中诞下了皇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人家肚子争气嘛。所以她后来当太和也好,垂帘听政也好,权倾天下也好,其实都是那个逻辑原点的自然演化而已。慈禧不是没有权术,但是权术在她掌握最高权力的过程当中,确实也没起到啥作用。
在这儿我们得讲,清代皇帝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特点。你看,在它国势特别盛的时候,皇帝就特别能生儿子,生育能力特别强,跟耗子似的。你看康熙皇帝,生了二十几个皇子,还有一大堆公主,他自己认不认得全我都怀疑。可是到了晚清的时候,国势就衰了,可是皇帝的生育能力随着也就衰败下去了。你看,同治皇帝还逛妓院呢,可见对这方面的事他是有兴趣的,但是就是不结果实,光绪皇帝也是,不结果实,包括那个末代皇帝宣统。而且这几个人尤其是光绪和宣统就更是有趣,你看,他是兄弟几个当中被挑出来当皇帝。他当皇帝,他就不生儿子,他的兄弟呢?生一大堆儿子。所以你看,这跟好像遗传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有一个历史神秘主义的解释,说这就是大清国,说它国运已衰,大势将去的一个特点。那整个这个转折从哪儿发生的呢?就是咸丰死,同治继位这个关节点。准确地讲,是1861年的7月17号。咸丰皇帝一死,那他死的时候,同治皇帝只有六岁,小皇帝坐在皇位上,很明显这不是一次正常的权力过渡。所以咸丰在临死的时候,他就必须对身后的整个政治格局,要做出一个安排。我们打一个比方吧,就是董事长死了,那整个这个大公司他就要分配股权。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其实也知道,什么叫三权分立,彼此制衡,对吧。所以他的分配方案大概是这个样子,因为那个时候还在太平天国正在打仗期间,所以基本上是内廷外朝和地方上的官员,大概是三分天下。首先是内廷,内廷就是剩下俩太后,一个慈安,一个慈禧,这俩人大概是分到了40%的股权。那怎么分的呢?咸丰皇帝就一人赏赐了一颗印,那慈安太后手里拿的叫御赏印,慈禧手里拿的叫同道堂印,这两颗印干什么用的?就是上面要发任何圣旨,那同道堂印就刻在圣旨的最尾巴上,御赏印就刻在圣旨的最头上,意味着皇家由太后代表,认可这是一份上谕。
可是外朝还必须要搞一帮人,这就是最著名的肃顺那一帮人。所谓的叫顾命八大臣,就是咸丰最后一任军机大臣的班底,这帮人什么肃顺、端华、载垣他们一帮人。这帮人叫顾命大臣,这大概是又占40%的股份,和宫中的两个太后大体是齐平的。再加上地方的一些正在打仗的那些官员,像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人,大概再持有20%的股份。整个他留下来的权力架构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说到这儿你可能会举得很奇怪,怎么会太后握有40%,顾命大臣再握有40%,好像是平等的,他怎么可能平等呢?你想,太后是代表皇上的,是皇家,你顾命八大臣再厉害,他也是个臣子,他怎么可能平等呢?这个时候你就得理解,什么是权力运行的本质。我们平常人都觉得,能做决定的人叫拥有权力。其实不然,做决定只是权力运行的最后一环,它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权力,就是决定权力去决定什么的那个权力。怎么决定不重要,决定什么才最重要。给大家举个例子吧,刚才这话说的有点绕脖子,前两年大家可能听过一个新闻,说某个地方有一个房地产局打字员,居然受贿好几百万,打字员有啥权力啊?他唯一拥有的权力就是决定哪份文件先打,哪份文件后打。你想,那房地产商动辄牵扯到几十亿的资金,耽误一天那是不得了的损失,所以他们就会去行贿打字员。你把我的文件先打,先让领导去签字,领导那边我再尽一份孝心,所以他就握有了权力。所以你看,政府部门当中我们都会说,秘书、秘书长,这叫实权派。其实他有什么权力?他无非决定领导你今天的日程,你该接见谁了,你该批什么样的文件,可是这就是不得了的实权派。所以给权力设定议事日程的权力,才是最本质的权力。
我们再回到清宫当中,就是慈禧和顾命八大臣的那个场景。你想想看,宫中的两个妇道人家,她怎么做决定啊?对于一般的军国大事,她其实两眼一抹黑的。比如说,顾命八大臣现在拿了一份起草的上谕的稿子,说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太后能不同意吗?你咋不同意呢?你不同意,你提个人选。你对外界情况一无所知,所以在所有这类事上,她们只能接受顾命大臣的建议。虽然好像名义上你保留了最终的决定权,或者说否决权,那太后拥有的权力实质上是什么呢?是对皇家利益的最后的防火墙。比如说顾命八大臣起草了一个上谕,说皇帝退位了,现在换肃顺当皇帝了。这个我太后看得懂,这个章我是绝对不盖的,对吧。只有最终而且明显的侵犯了皇家权利的这个上谕,太后才能够真实地使用自己的权力。所以你看,这个国家在咸丰死的时候,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安排,皇家的最终利益的保护伞由两个太后握着,剩下整个军国大事其实交给了顾命八大臣。你看这个算计,很漂亮吧。但是咸丰千算万算,漏算了一招,什么一招呢?就是有一个子儿你没放到这个棋盘中来,而这没放到,就带来整个这个你算定的局面不可能维持。这个子就是恭亲王奕䜣,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鬼子六。恭亲王奕䜣和咸丰是兄弟,而且两个人原来还竞争过皇位。所以咸丰觉得我要是活着没问题,我镇得住这个弟弟,可我要是死了呢?留下孤儿寡母,再加上这么能干的一个叔叔,这个人将来会不会对我儿子的皇位构成挑战呢?所以他临死的时候,心眼儿就窄了那么一下,生在顾命大臣的名单当中,就没有安排奕䜣的位置。
你想这招棋有多臭,这真叫是自作聪明啊。一个板凳三条腿,本来两宫太后,顾命大臣,加上一个近支亲王,这本身是一个很稳固的结构。你非要因为你那一点点的猜忌之心掰掉一条腿,那剩下的那个板凳两条腿它是站不住的。一个房间里有一头大象,你非要让这个房间里所有的人假装没有看见它,怎么可能?奕䜣是什么人?首先他是爱新觉罗家族正根的子孙,现在贵为亲王,爵位非常之高。而且他的政治才能已经得到了朝野的公认,这样的人,你不让他参与到执政的局面当中来,他就一定会在你死后,以你不希望看到的方式,参加到执政的局面当中来。果然,后来这事就发生了,这就是辛酉政变。宫中的两个太后跟外面的这位亲王,叔嫂一联手,就把八位顾命大臣给干掉了嘛。为首的三个人肃顺、端华、载垣,就被弄死了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又称之为叫祺祥政变。这就要说到一个年号的来历,叫同治。同治这个年号是怎么来的?原来肃顺给这个年号定的叫祺祥,当时还有一个财政危机,所以当时祺祥通宝,这个钱币已经铸好了,后来这个年号废掉不用,铸好的钱重新回炉,改叫同治。同治什么意思?就是两宫和外面的这位亲王共同治天下,就是这么一个意思。所以到此为止,它还是40%对40%的股权,只不过是原来顾命八大臣持有的40%交给了恭亲王奕欣。但是这个局面实在是支撑不住,为什么?因为让你恭亲王奕䜣进到这个局面里来,你总要付点代价嘛,什么代价呢?就是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跟我们前面讲咸丰临死的时候安排的那个政局可是两回事,完完全全的两回事,为什么?就是因为太后直接走到了前朝,开始掌握信息。这个时候办事可就跟原来不一样了,臣子的一份奏章是要先到宫里,让太后看,太后看完了之后,把它发下去,你们军机看。然后我们见面,见面你提出处理意见,我同意我盖章,发上谕。请注意,这个时候信息的流程变了。请注意,一切权力流程本质上就是信息流程。所以太后这个时候,她掌握了大量外朝的信息,她有能力独立做出决断了,这就是垂帘听政的含义。她是代表皇帝直接坐到了信息掌握的前台,这就意味着什么?股权安排已经不是表面上那个样子了。虽然这个时候奕䜣还戴着一顶帽子叫议政王,表面上持有40%。其实不对,你最多只有30%,那剩下那10%就给了两宫太后,两宫太后这个时候已经是50%了,甚至是51%,已经是控股股东了。当然了,紧接着控股股东就一定想办法要扩大自己的优势。所以在同治四年的时候,你看这个同治的局面其实仅仅维持了不到四年,就发生了一件事。外面总会有一些小人,这个小人叫蔡寿祺,他本来也是进士出身,然后也是到翰林院当了编修,就是到处都有的那种不值钱的京官。后来他是从太监安德海那儿得知了一个消息,说两宫太后和这个恭亲王可能有点不和。你看这个小人就是这样,那我就出来挑拨一下呗,没准儿就收获一个巨大的政治利益。所以他就上书弹劾恭亲王,说他什么贪赃收贿等等这些事。那正好,两宫太后这个时候也觉得,恭亲王有时候也不太像话。
这个不像话是怎么回事?大家其实可以想得到,因为两宫太后妇道人家,虽然垂帘听政,但是这个六兄弟这么能干,又处理外面的事情,放心,我们是一家人。你看我们刚把肃顺给搞死,他们有一个蜜月期的,在蜜月期当中,这恭亲王奕䜣就有点找不着北了,就觉得这事我做主,虽然你俩太后。所以有的时候,比如太后的话他有点不同意,他反驳的那个声音,音调就要高那么一点点。有的时候在朝堂上,又显得志得意满。比如说有一次,太后说,恭亲王渴了,给他端杯茶去。那太监正准备端茶。我自己来,然后就直接把御座上的那个茶碗。你看御座上的茶碗那颜色都不一样,那是明黄色,直接端了就喝。哎一看,喝了不对头,赶紧给人放回去。迟了,成败在于细节,这就叫犯上作乱,你不守臣下之礼嘛。所以这种小事在朝堂上积累多了之后,渐渐地这两宫太后就觉得,怎么着,要造反哪?这得打压一下啊。正好,蔡寿祺这时候折子递上来了,所以两个人,其实这两个人串通好的,你可千万别以为慈禧和慈安是两条心,她俩的利益完全一致。只不过慈禧这个人比较精明,比较爱说,性格比较外向,所以很多事她出面来办,仅此而已。两宫太后回去一商量,说这得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得帮帮这个小叔子,别以后闯出大祸来,这也是为他好,得打压一下他的气焰。于是在朝堂上,就把蔡寿祺参他的那个折子给拿出来了,说恭亲王,有人要参你。按照当时的规矩,一个臣子要听到这句话,马上得免冠磕头,臣听参,对吧。但是恭亲王奕䜣三十刚刚出头,年轻气盛,哪有这一套。什么?有人参我,谁啊?拿来我看看。一看,蔡寿祺,这个家伙声名狼藉,他还参我,我现在还要办你呢?等等,你看,这就叫咆哮朝堂,按照当时的礼法,这就跟犯上作乱已经差不多了。
慈安太后本来是个老好人,看到这种情况也受不了,哪带这个样子的,但是又怎么办呢?对吧,整个军机,也就是国家的办事机构,都在恭亲王手里,身边的那些人,军机大臣都是恭亲王的人。那这个时候就看到慈禧的作用了,慈禧说,撤他的职,那明发上谕谁写呢?撤职的上谕你不能让恭亲王的班底来写,慈禧说,我来写。要知道,这姐们俩其实虽然不算文盲,只能读懂一些简单的文件,真要拿笔写东西这事,她是做不到的。但是慈禧这个人狠就狠在这儿,我来写,文盲就文盲,回家磨墨,写。从来没写过文章,这个时候就写出了一篇,文法不通,错字连篇,简直跟小学生作文一样的上谕。但是要知道,那是朱笔,是太后代皇帝写的,具有帝国法律最高法律效用的文件。第二天就拿出来,错字连篇,拿出来,恭亲王回家,撤职。当然了,这事是办不成的。为什么?整个朝野都是恭亲王的人嘛。这时候什么人就出来了?五爷惇亲王,七爷醇亲王,包括整个军机大臣的班底全部运作起来,有人去奔走,有人去打压蔡寿祺,有人去搬救兵等等。最后跪了一地,说不能撤呀,恭亲王还是不错的,一定要给他机会,等等。那太后能怎么办呢?最后叔嫂之间抱头痛哭,估计抱是没有抱,总而言之得哭嘛。最后讲,你就改了吧,不像以前那个样子了,恭亲王也表示可以。但是这件事情虽然是和平收场,但是请注意,发生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变化,就是恭亲王头上那顶帽子叫议政王,被拿掉了。说白了,这个时候不是什么同治了,你仅仅是普通的一个军机领班了。那太后就正式执掌了国家的控股权,这个时候就不是50%了,至少是60%到70%了。你恭亲王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军机领班而已。
那这个局面从1865年左右形成,再过了二十年,就是到了1885年前后的时候。请注意,这个1885年就是中法战争期间,但是现在我们还没说到中法战争。二十年,这过程当中发生了什么呢?发生了好多事情,表面上政局非常平稳,太平天国也剿灭了,国家在搞洋务运动,整个经济形势蒸蒸日上,洋务运动开展得也非常顺利。恭亲王在中央来主持,地方上有一些大臣在搞,整个国家好像没有事,但是发生了几次股权上的大变化。首先,慈安太后死了,当然有人说是慈禧害死的,我是不信这一套。这种阴谋论都属于当时的街谈巷议,现在历史上没有任何确证。慈安死了,等于两宫太后共同执掌的控股权,这个时候就挪到了慈禧的一个人的手里,她变成了最大的控股股东。而在另外一方面,你再去看恭亲王这边又发生了变化,什么变化?几个,第一岁数大了,到1881年的时候,恭亲王已经51岁了。51岁的一个老头,而且执政已经二十多年,说白了,那种年轻时候的锐气就没有了。第二点,恭亲王当时最重要的一个左膀右臂,叫文祥,死了。文祥一死,对于恭亲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按照高阳先生在《慈禧全传》里的说法,恭亲王是有两个左膀右臂,一个就是文祥,还有一个叫宝鋆。而宝鋆这个人只能算是恭亲王的私人密友,这两人好到什么程度?好到没大没小的程度。比如说我在一则野史当中看到这么一个材料,说有一次宝鋆出去上厕所,回来之后恭亲王就跟他开玩笑,说呦,出去撇宝去了。撇宝是民间关于拉屎的一个说法,就是把自己的宝贝给撇走。那正好这个宝字,和宝鋆的名字那个宝字是一个字。说白了,你撇宝,你自己就是泡屎嘛。结果宝鋆怎么回答?说不对不对,不是撇宝,我是出恭去了。出恭不也是上厕所的意思吗?恭就是你恭亲王的恭,你也是一泡屎。这俩人开玩笑能开到这种程度。可是文祥一死,恭亲王突然意识到,有这么个密友是没有用的。因为他所有立场跟我都一样,他对我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而文祥呢?按照当时的外国使节讲法,这就是中国人当中最聪明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公忠体国的大臣,能力又强,道德又好,是当时满族人当中最难得的人才。而他一死,恭亲王的整个执政能力,或者说整个精神世界都崩塌了一根支柱。所以51岁的恭亲王这个时候就显得暮气沉沉。你想,在朝堂奏对的时候,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事件,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恭亲王作为军机领班嘛,你得拿出办法呀。但是慈禧太后一看,这个家伙只会在那儿哼啊哈呀,不拿出什么坚决的有效的方法。所以站在朝堂上的慈禧太后,这个时候就对这一届班底产生了不满。你暮气沉沉嘛,对这样的一个国家,已经没有帮助了嘛。
但是更重要的是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恭亲王实质上对慈禧太后还是有制约作用的。这当中有很多事,大家可以去看《慈禧全传》。其中最有趣的最戏剧化的,就是杀太监安德海,这是恭亲王和那个时候同治皇帝还没有死啊,跟小同治皇帝两个人串通,再加上山东巡抚丁宝桢,这三个人就把慈禧太后身边的那个最宠信的太监安德海给杀掉了。而且是先斩后奏,你打狗还得看主人嘛,你杀了慈禧太后最亲信的一个太监,你都不告诉他,这就是明显对她的制衡。这个故事太精彩了,因为排布的实在是太精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书。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有一次慈禧太后在朝堂上和恭亲王产生了公开的言语冲突。慈禧太后就说,你怎么事事都跟我作对呀?你是什么人哪?恭亲王给她一句回答,说我是什么人哪?我是宣宗皇帝的第六子。你看把这个身份拿出来,你不是气人吗?这就叫抬杠嘛。慈禧太后就气了,说我革了你。恭亲王回答说,对,你可以革了我的王爵,但是你革不了我皇子的身份。这个局面你想想看,对于慈禧太后来讲,办事你这个时候暮气沉沉,已经不是那么得力了,对吧。然后在对待我的态度上,又又臭又硬,茅坑里的石头杠在那儿,我又搬不走你,怎么办呢?所以,当整个同治、光绪初年的政局演化到1885年的时候,慈禧太后要把恭亲王搬开,已经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关键是导火索从哪儿开始,这是我们花这么多时间给大家分析朝局的原因,她必须要把恭亲王搬开。
那搬开,其实在过往的二十年里面,慈禧是做了准备的,什么准备呢?就是培养了一帮清流。那什么是清流呢?其实就是当时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是一帮尊奉孔孟之道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从表面上来看,他的政治立场比较坚守,比较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恭亲王鬼子六搞的什么洋务运动不感冒。这是表面现象,而实际情况是什么呢?这帮人通常都是御史言官,就是他们在朝堂当中立足,靠的就是说话写字,他不承担具体的行政责任。那当然了,看人挑担不吃力嘛,天天骂别人。因为他尽的就是这个责任,那就容易说话大言不惭。那这帮人当中,领袖有一位叫李鸿藻。李鸿藻跟李鸿章没有一毛钱关系,他是同治皇帝的老师。贵为帝师,而且是军机大臣,所以他位置最高,大家贡他为领袖。那接下来呢?还有二张,一个最著名的张之洞,以前故事我们讲过很多了,今天不再赘述。还有一个叫张佩纶,张佩纶是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爷爷,他当时靠的不是张爱玲出名。靠的是什么?自己的一支笔。这支笔太厉害了,在朝堂当中是纵横十年。御史言官通常官位并不高,但是如果张佩纶出手,要搏击哪个大佬,管你是军机大臣,还是什么六部尚书,你都能被我参倒。确实,什么军机大臣王文韶,还有什么吏部尚书万青藜,这些人都是被他参倒的。慈禧太后在背后给你撑腰,骂,你骂谁我干谁。你看慈禧太后的这个算盘打得有多精,我作为一个太后垂帘听政,好像得位不是很正,但是我做的事全在理上。你看,我拥有了权力,我可没有任用奸臣,我也没有任用太监,我也没有任用外戚,我娘家兄弟在那儿,我没有用他。对于爱新觉罗的子孙我也是用,最多我也就是让他们罢官,我也没有迫害他们。那我新启用的是什么人?是你们所有的儒生都认可的清流,所以像张之洞、张佩纶、李鸿藻,还有很多。当时关于清流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清流,有人把他比方为叫青牛。一头牛,那牛头是谁啊?李鸿藻。牛角是谁?就是张佩纶和张之洞。因为牛角可以攻人嘛。还有什么牛肚子、牛鞭、牛尾、牛蹄子,都有,就像水泊梁山似的,派了封号。朝堂当中的这拨人势力起来,慈禧太后说,这就是我的子弟兵。我亲手把你们扶起来,其实就已经农村包围城市了,在恭亲王的身边就形成了一个替代的班底。你看,慈禧太后这招高吧?全部都做在理上,话说到此为止吧,慈禧太后没有做错什么吧?对,正是因为没有做错什么,最后才酿成一场大祸。
那下面我们就该说说中法战争了,这是从一个外部的视角,再来看我们今天这个主题。如果你看世界近代史,其实法国也是一个很憋屈的角色,它虽然算是欧洲列强,但是在大家出去抢殖民地的时候,它抢不过英国人。后来好不容易出现一个拿破仑,打遍欧洲无敌手,但是那又怎么样呢?最后还是被英俄联军给干死了,对吧。好不容易又踏实了几十年,旁边卧榻之侧又崛起了一个普鲁士,后来的德国。大家都知道,1871年的时候,普法战争一战,法国大败溃输,不仅要割让领土,还要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当时德国人打的算盘,就是我找你法国人要一天价数字,一方面把我的财政搞得好好的,另外让你法国人的经济一蹶不振,我在你身上踏上一只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但是就得说法兰西民族非常争气,一方面领土大,人口多,创新能力强,再加上搭上了工业革命这一班车,所以法国的经济实力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迅速地恢复,还完了德国人的那笔阎王债,战争赔款已经没了。这个时候它再要手打凉棚看看世界上,哪儿还有我的地盘呢?所以它就盯上了印度支那,准确地讲就是今天越南那一块地方。到了1882年的时候,法国新上台了一个总理叫茹尔费里,他就通过内阁拨款大概几百万法郎,然后拨了25艘铁甲舰,就准备要出兵越南。
那你说拿下越南,为什么要准备这么多的军事实力?就因为越南当时是中国的藩属国嘛。你听这个形势,和十年之后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不是有点像?日本人也是为了拿下中国另一个藩属国朝鲜,跟中国打架。其实这两场战争形势差别大着呢!首先法国人的战略目标是有限的,我只要拿下越南就可以了,你清政府承认越南是我的殖民地,这事就结束了。可是十年之后的日本,可是就以中国为战争目标,在甲午战争当中,他们的战争规划,是以拿下北京城为终极目标的。甚至在《马关条约》当中,刚开始还规定要割让整个辽东半岛,所以日本人的野心大得多。如果你站在清政府这边打算盘,你又会发现,朝鲜的重要性那是越南没法比的,为啥?因为朝鲜连着中国的东北,而东北是满族人的老家,用他们的话讲叫龙兴之地,这个地方是万不可失。可是越南呢?又那么远,化外番邦,丢了就丢了嘛。更何况还有一点,就是越南国王也不争气,这法国人怎么来的?是他引狼入室来的,他老觉得中国老欺负我,这个老大也不怎么样,我再弄个老大来吧,我在他们之间看看能不能玩点花样。你要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等他后来发现法国人也不是个东西,再返过头去求清政府来保护他。清政府又不傻了,原来我在东亚当老大的时候,所有小弟我都还罩着。现在我自己国力也不行,更何况你这个越南国王还在外面勾勾搭搭,搞什么野汉子,我为什么要帮你呢?
所以这其实是当时清政府中央中枢的那些执政者的共识,给大家讲两个人,一个就是恭亲王。恭亲王知道,这个越南不值得保护,不值得为它跟法国人打一仗。所以慈禧太后老就问他,说法国人欺负我们,我们怎么办呢?怎么抗击啊?恭亲王就不怎么吱声。当然他不怎么吱声有好几个原因,首先他身体不好,1883年,就是此前一年,他请了一年病假。这个时候刚刚恢复上朝,但也是隔三差五,经常在府里面办公。身体不好,这是一个原因。再有一个原因,他那儿子原来就是陪同治皇帝去逛妓院的,同治皇帝因为得了一身杨梅大疮死了,现在他这病也发了,躺在床上一身杨梅大疮。所以你看自己儿子这么躺在床上,恭亲王的那个心境也是非常之灰败。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一年1884年,正好是三件大事碰头。你看,光绪皇帝要大婚,大婚之后马上就要亲政。而且慈禧太后正好马上五十大寿,这都是当时国家的盛典。所以恭亲王当时就玩一心眼儿,你提中法战争这事呢?我就不怎么搭理你,我至少不提什么主动的建议。意思就是拖着,拖着拖着一看,法国已经把越南占了,那就算了,签个合约给它就算了。他就拼命把慈禧太后的注意力,往刚才我们讲的那三个典礼上引。后来我看到翁同龢写的日记,还记了这么一个场景,说这恭亲王就跪在地上,一共跪了一个半小时,就反反复复讲一件事情,说很多臣子特别热爱太后您老人家,你这五十大寿大家都想送点东西,一定要收啊。哎,你看慈禧太后是什么态度?慈禧太后反而显得高风亮节,说国家马上可能要打仗,还过什么节日啊,还进献什么礼物啊,都不要,都不要,你们的忠心我都知道了。恭亲王就是不依不饶,居然讲了一个半钟头。据翁同龢讲,后来都站不起来了,所以这是恭亲王的态度。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人,就是李鸿章。李鸿章在1884年年初的时候,还在安徽合肥老家丁忧守制,就是父母死了,他得回家。那这个时候正好守制期满,可以出来当官。所以中法的形势一旦紧张,朝廷就说,那没有人比李鸿章处理这个事更合适了。你去,去处理这事,跟法国人办外交,准备防备,准备打仗。李鸿章才不去呢,对吧,就是不往南走。从安徽老家去了上海,然后坐船去了天津,就在这一带晃悠,我就是不去。所以你看,所有的执政者,身上有具体的行政负担的人,他们都知道这个仗是不能打的。但是为什么慈禧太后这么来劲呢?是因为有人说能打,谁呀?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一帮清流。所以这个评论家真的是一个怎么说呢?这个物种,他不挑担子,他不干具体活,他站旁边拿嘴说别人,都是能打。那你说从民族大义上讲,从国际伦理上来讲,他们都占着理,所以大声疾呼,一定要打这一仗。其实还有一个人,是隐隐然持这个态度的,这才是慈禧太后真正看重的一颗棋子。这个人是谁啊?是醇亲王,就是恭亲王的弟弟。恭亲王不是鬼子六,排名老六吗?他的七弟醇亲王奕譞,那醇亲王奕譞这个时候在干嘛呢?在家闲呆着。为什么他在闲呆着呢?因为光绪皇帝是他儿子,亲儿子。
在这儿我们可能得多啰嗦几句,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背景,光绪皇帝是醇亲王的儿子,但他同时是慈禧太后的内侄。因为慈禧太后的妹妹嫁给了醇亲王,生了这么一个小孩。所以同治皇帝一死,慈禧太后当然就选光绪皇帝这个小孩来继位,为啥?他既是法统上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同时跟自己的娘家又有这么一层关系,所以光绪皇帝就继位了。那继位当天这个消息一宣布,醇亲王当时在朝堂上就哭晕过去了。按当时的记载,就是瘫在地下,根本就不能动。后来是被太监扶到一个墙角,让他靠了一会儿,他才能缓过神来。那他为什么悲痛欲绝到这个程度呢?我们现在推想大概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我的亲儿子从此没有天伦之乐了,因为他当皇帝了嘛,对吧,我见到他我要叩拜了,这是一个原因。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呢?是他从此和政治就绝缘了。就是这一局政局你得出局,为什么?因为你是皇帝的老爹,如果你再掺和到政局当中来,那其他人不要干了,那就是你们父子俩的事。而且在后来的礼法上就有点说不清了,到底你是太上皇,你还是执政者,你还是国家的军机大臣?这个礼法关系就变得特别的乱。所以必然他要辞去一切差事,回家赋闲养老。那个时候他很年轻,所以他哭成那个样子。而且醇亲王这个人一直觉得,我是会带兵打仗的。他也确实带兵打过一次胜仗,是他在21岁那一年,配合他的六哥恭亲王和俩嫂子,参与了辛酉政变。他在期间就是带兵,把肃顺一家子在半道上给抓了,就打了这么一个大胜仗。后来他就觉得爱新觉罗家族所有的子孙当中,我是最知道军事的,你看我抓了肃顺,对吧,所以后来又当了神机营的领导。神机营就是最精锐的御林军,配了全套的火器。所以从光绪初年他废闲在家之后,到现在已经是十年了,用高阳先生的话讲叫静极思动。有时候他又那么年轻,又觉得自己能带兵打仗,一看他六哥的那些做派,他有时候就看不过去。说老六太脓包,太胆小,要换了我就怎么怎么地。经常跟旁边的人说这个,那这种闲话就传到了慈禧的耳朵里。慈禧正好要睡觉来枕头,这个老六她正好要搬开,现在又有这么一个理由,你畏敌如虎,不愿意去跟法国人打仗,而你弟弟正好愿意打这个仗,这不正好接班吗?
所以这局棋到此为止,基本已经摆好了。但问题是,慈禧太后还在等一个东西,那慈禧在等什么呢?是等人来开球。整个这个局面就像是一桌斯诺克台球,慈禧是一个球,她撞一下醇亲王,醇亲王这个球再撞一下恭亲王,等恭亲王掉到球袋里了,整个这个台面上就剩咱俩了,整个班底不就换掉了吗?请问,谁来撞一下我慈禧这个球,来开这个球呢?说白了,我是要等一个大臣上一封奏折,他最好是弹劾恭亲王的奏折。然后我老太后,哎呀,有人要弹劾你,这不是我个人的意见,这是大伙的意见,我同意大伙的意见,我把你给换掉。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恭亲王那是臣子,你慈禧太后大权在握,你说换你自己换就是了。你得明白权力运作的规则,权力本质上也是生意,它也要追求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最好整个政局按照我的构想往前发展。但是由此发生的所有的负面后果和黑锅,最好由别人来背。你看今天的领导不都是吗?领导只批两种字,一种叫同意,一种叫不同意。而同意不同意的方案都是底下人提的,对吧,领导不会提具体的解决方案,他只是,是和否。所以慈禧这个时候就在等一份报告,要弹劾恭亲王,我批俩同意,这事就办了,这是一个让别人背黑锅的算计。而且你要知道,恭亲王这个时候已经执政二十多年,不仅整个国内的行政班底,都是他这二十年打造出来的。而且恭亲王的那个地位和身份,已经是有国际声誉的。比如说我看到一个材料,美国当时的国务卿叫西华德,只要谈到中美关系,开头都是一句话,叫恭亲王和我共同认为如何如何。你能想象出来那个范儿,恭亲王要是被换掉,这是一个政局上的重大变化,所以不得不谨慎。
那开球的人等来了吗?等来了。真是马上要睡觉,就有人递枕头。有一个叫盛昱的人,这个时候正好上奏折弹劾了军机大臣。盛昱这个人身份真的是特别合适干这个事,首先他是个清流,是个翰林出身,文笔也很好,当时在大臣当中又是一个主战派,所以身份合适。第二,他还有一个身份,那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他的七世祖是清初时候的肃亲王豪格,所以他既代表皇族,又代表清流,他来弹劾恭亲王太合适了。当然这件事是是乌龙事件,你有兴趣去看《慈禧全传》这本书。其实盛昱根本不想弹劾恭亲王,他就是,你看评论家嘛,清流嘛,他就站在一边看,他那个嘴欠。所以他其实弹劾的是整个军机大臣,不是特指恭亲王奕䜣。所以后来出了事之后,他还跑到奕䜣府上去道歉。这是后话,有兴趣大家看书。那这封奏折拿到之后,慈禧太后就兴奋坏了,就以此为借口,在1884年的4月8号这一天,慈禧干了一件事,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甲申易枢。甲申就是1884年这一年,易就是换,枢就是中枢的那儿枢,就是整个国家的行政中枢,军机处的所有班底被全班尽撤。这一点在清代政治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你要是看不惯哪个大臣你就换谁呗,为什么把整个班底换掉呢?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政治变动。原来的军机领班恭亲王奕䜣被批了四个字叫委靡因循,就是你既不振作,又不办事,所以换掉你。那新换上来的人是谁呢?不是我们刚才讲的醇亲王奕譞。因为奕譞的那个礼法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你是皇帝的亲爸爸,你到朝堂上,你往地下一跪,请问谁跪你呢?对吧。父子之间和君臣之间那个关系说不清楚,所以他不能进军机处。军机处的领班换上了一个人,叫礼亲王世铎。世铎这个人公认的庸懦之人,没有什么本事。所以正好在这封诏旨的最后就加了一句说军机处遇到任何重大事件,请和醇亲王奕譞商量。所以奕譞当了隐隐然背后的那个军机领班,虽然他没有进军机处。
这样一来,整个慈禧换班底的政治任务就此完成,她惦记这件事已经二十年了,终于办完了。可是不管是政治还是别的什么事,只要是按照一个人有图谋的计划去完成的事,往往事办完了,势也变了。前面的事是事情的事,后面的势是势能的那个势,形势的那个势。给大家举个例子,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察,一个单位前后两任领导往往关系不好,不是他俩观点有分歧,甚至后任就是前任提拔的都不行,为啥?就是因为事情办完之后格局变了,那个形势的势发生了变化。而所有身在局中的人,是很难洞察到后面的这个势的变化。我给大家推演一下,新上来的领导他总得干点事吧,只要他干事,他干事的方法跟前任就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就会导致底下有人利益受损,这其中的小人就会跑到前任那儿去挑拨。现在这一任领导不像您原来那么好,经常欺负我们,还经常背后说您坏话,否定您当年的政绩等等。前任这个心里就拱火啊,就会跑到原单位去指手划脚,觉得你小子是我提拔上来的,我对你有恩,我说你几句又怎么地。所以双方就容易打下心结,这就会关系闹掰。你看,这就是形势变化之后那个无法预料的结果,这个规则在慈禧太后这盘棋上同样在起作用。原来她只是借中法战争这件事情,到底你是主战还是主和,来打击恭亲王,让他挪地儿,换班子。可是班子换完,请问怎么样?原来那个形势其实没有变的,就是打仗是不能打的,越南是不值得中国人为他拼命的。但是因为朝廷当中的形势变了,我是因为你委靡因循把你换下去。那换上一个振作的、不因循的、敢创新的醇亲王,那这个仗是不是就得打一下啊?所以慈禧太后此时要打仗,已经不是基于战场上的格局算计了,而是朝廷当中的格局算计,她必须打。而这个时候从越南前线传回来的消息又不好,打了几个大败仗,但是必须咬牙打下去,这时候打仗已经是一个政治上的意图了,跟军事上没有什么关系了。
我们再来看醇亲王,醇亲王在这个台球桌上,是把醇亲王撞下去,可是新形势当中,他必须采取新的姿态,为什么?因为他的位置变了嘛。原来是看人挑担不吃力,现在自己把担子扛起来之后。觉得盘盘库,财政上也没钱,盘盘人,也没人会带兵打仗,怎么办呢?甚至按照高阳先生讲,醇亲王后来还跑去找他六哥了。说我原来说那个话不该,这个仗不好打的呀。恭亲王说,你看人挑担不吃力,现在自己知道怎么回事了吧?所以醇亲王这个时候也没办法,但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你看,这个球就开始往回打了。醇亲王说,这个朝廷当中主战的都是清流,他们有办法,让他们打仗去吧。你看,这个局就解得特别漂亮,站在醇亲王的角度,你们主战的嘛。尤其主战最得力的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个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你不是屡次上奏折说该这么打,那么打,军机处都是废物吗?你去打呀。而且你不是跟李鸿章关系好吗?这个时候还没当他的女婿,你不是跟他关系好吗?李鸿章是创办海军的,最懂海军,这么地,你去福建指导战斗,叫会办福建海疆事宜,这是钦差大臣。当时福建的总督,巡抚都得归他指挥。所以张佩纶就跑到福建去打仗去了。你看,这个球就被撞回来了。可是你想想看,张佩纶那是清流,那是个知识分子,他哪会打仗呢?真到了前线,什么排兵布阵,一概不懂,两眼一抹黑。他当时张佩纶跑到福建之后,还打了这么一个主意,说你法国人不就派了军舰来吗?对吧,你敢上岸吗?你上岸,你那几千人,那不够打的呀,对吧。所以这个海上我就不设防了,军舰反正我打不过你,我就等你上岸,上岸我弄死你。人法国人怎么会上岸呢?军舰又不是那个炮声不能往岸上打。
所以在1884年,这个过程我们就略去了,有兴趣大家去看书。法国人一通炮击,也就是30分钟,沈葆桢当年创办的什么福州船政局,什么马尾船厂,就是整南洋水师全军覆没。几百个官兵,九个舰长,还有十几年来苦心经营的那儿多设备,全部报销。那张佩纶去哪儿了?跑了呀。他去了他知道不能打呀。所以当时的官员,什么何如璋,包括张佩纶,都是跑啊,大家分着不同方向跑啊。只听炮声一响,都跑了。后来张佩纶跑到一个和尚庙里,才算是安顿下来。后来说还能回去吗?回去干吗呀?回去跟朝廷上奏表,认错吧,自行处分吧。所以张佩纶这么能干的一个人,张佩纶这个人不得了,后来袁世凯讲,说我一辈子就遇到三个通人,张佩纶是第一个人。袁世凯那也是大能人,他能这么评价他,说明张佩纶这个人很棒。但是你不该到你不该在的那个位置上,你在朝廷里写写文章可以,真让你下去打仗,你不就是个作死吗?所以张佩纶后来被遣送,就是被充军发配,过了四五年才回来。当然李鸿章又收留了他,这是后话。所以中法战争原来明明可以不受损失,但是偏偏因为朝局的变化,这个损失必然要受。当然中法战争后面还有半段,就是老将冯子材在越南打的也不错,还有淮军的刘铭传在台湾打的也不错。所以才算把这个局面给平衡回来,那到最后呢?越南还是丢了,中国虽然没有赔银子,终于获得了一次和平,但是这是一个多么窝囊的和平。听到这儿,你听到了什么?一会儿回来,我们来分析。
前面我们讲过,慈禧太后这个人一生命不好。而且她生命当中有一个像魔咒一样的东西,跟了她一辈子,这就是每到过整生日的时候,这个国家就一定出事。你看,慈禧四十大寿的啥时候,同治皇帝死了,五十大寿的时候,今天讲的中法战争,六十大寿中日甲午战争,七十大寿最后一个整生日,日俄战争在中国东三省开打,所以老太太一辈子没过过一个痛快的整生日。你看,章太炎先生就写过一个对联挖苦她嘛,其中下联就写到,说她,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每到万寿祝疆无。就是人家过生日都是万寿无疆,你老太太怎么过生日,国家的那个疆土都要无呢?所以叫每到万寿祝疆无。可是,我们说她命不好这是迷信的说法。从我们今天看问题的这个角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事,你咂摸出一点什么味道没有?都是自个儿作的呀。除了我们今天讲的中法战争,你去看高阳先生写的《慈禧全传》。包括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包括后来的义和团、庚子之变,其实都是自己人作的。而且你读完高阳先生的书之后,你会得到一个非常强烈的体验。就是当中没有一个坏人,甚至没有一个笨蛋,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安排,趋利避害,做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安排。但是所有这些聪明的做法加总起来之后,就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虽然我们看整个晚清历史,好像中国人过得很惨,都是因为外国人欺负我们。可是读完了高阳先生这部书,你就会知道,中国人内部把这个欺负的原始动力进一步放大,最后往往弄得局面是无法收拾。
这件事情就让我想起来了一个场景,就是关于一部像动物世界那样的纪录片。我当中看到的一个镜头,南极洲的企鹅,它们是一种群居动物,互相之间非常友爱,有集体主义精神。可是企鹅有一个难题,就是它得下水捕鱼。可是水里面有东西等着吃它们,这就是南极洲的海豹。那没有一只企鹅愿意被海豹吃掉,对吧。那谁先下水让海豹吃呢?所以它们集体想出了一个办法,就在悬崖顶上,那么多只企鹅密密麻麻地排布在一起。你挤我,我挤你,每个人只挤身边那个人。那最后这个集体的结果就是,悬崖边上总有几只倒霉蛋会被先挤掉下去,海豹就先吃它们。海水里面血水直翻,后面的企鹅一看你们吃饱了,该我们吃了,后面的企鹅就安全了嘛,就跳下去捕鱼。你看,这个场景和今天我们熟悉的很多大组织,包括一百多年前的慈禧太后,是多么的像啊。这里面没有坏人,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去挤一下旁边的人。在今天的故事里,就是先挤下去一只企鹅恭亲王,紧接着又挤下去一只,就是张佩纶和南洋水师。好处是整个政治格局可以重新安定,坏处就是整个国家受到了损失。前几天,我见了一个我原来单位的老同事,我就问他,我说我们原来那个大组织,那个单位现在怎么样啊?他说不太好,不是说这里面没有能人。紧接着,他讲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他说这个组织坏就坏在没有人对事负责,每个人都在对自己的位置负责。我听到这句话之后,我觉得太精彩了,这是一句话就道出了那些大组织的病根。
给大家举两个例子,第一,我原来在大组织当中打工的时候,就亲口听一个领导讲过这样的话,说我马上要提拔了,提拔之前什么事都别让我干,因为一干事就容易出错,一出错就容易耽误我提拔。所以你看,这就是为位置负责,而不是为事负责。还有一个例子,很多单位,包括很多公司,我指的不光是政府单位。一到年底的时候,突击花预算,为什么?因为如果今年的预算不花完,明年的预算就可能被克扣,所以玩命地要把今年的预算给花掉。你看,这又是一个只对自己的位置负责,没有人对整个集体的利益负责。什么叫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国家就是把人打造成一个共同体,以最大的效率对于共同的利益负责,大家是为了事,很少有人是为了位置。当然,我们得有言在先,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任何一种制度,任何一个公司的管理,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代化程度的区别就在这儿,越是落后的国家,落后的组织形态,每一个人就越是对自己的位置负责。越是先进的国家,越是先进的创业型公司,就是每一个人为事负责。说到这儿,其实给你提供一个标准。如果你在一个公司打工,你会发现这个公司每一个人,绝大部分情况下非常严重地是为自己的位置负责。那这个公司真的已经老了,你就可以走了。今天最后还是隆重推荐一下高阳先生写的这本《慈禧全传》。虽然非常厚,一共十本,但是我以人格担保,你看完之后,你对历史的洞察力会提升整整一个台阶,而且你打量世界的目光会变得温和一些,因为你知道,没有人是坏蛋,只是因为组织方式错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