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期丨囚徒嘉庆


罗辑思维
2014-05-30
本期看点
  • 乾隆皇帝的三年考察期
  • 兢兢业业的圣贤君主
  • 执政初期,坚决惩贪
  • 财政危机的爆发
  • 走回头路的守成之主
  • 囚徒困局怎么破
  • 学着欣赏左冲右突的人
本期策划
  • 李源
本期荐书
  •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张宏杰
欢迎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有一个毛病,就是经常会出现大段大段的无人地带,整整几十年,一百多年,当中发生了什么,没人跟我们交代。比方说整个东汉历史,刚开始我们知道一个刘秀天子夺天下,然后就一竿子插到了三国,中间二百年没人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再比如说唐朝历史,知道一个安史之乱,然后一竿子就插到了五代十国,这当中一百多年了,发生了什么呢?历史教科书用四个字就给我们糊弄过去了,藩镇割据。好像那一百多年,只有一些诗人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政坛上发生了什么,也是一个面目模糊。再比如说清代康乾盛世老百姓都清楚,什么四阿哥的故事,八阿哥的故事,大家都能津津乐道。可是乾隆爷死那可是1799年,历史教科书一竿子就给插到了1840年。这当中可是有41年的大空白,发生了什么呢?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期间是清代的两个皇帝,一个是道光皇帝,道光这倒霉鬼。他因为鸦片战争所以还比较有名,最倒霉催的就是我们今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嘉庆。嘉庆当皇帝20多年。但是好像在民间只留下了一个印象,就是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好像这个皇帝20,多年坐在龙椅上就捧着一个大棒棒糖,一边舔一边吃。这20多年过去了,因为这棒棒糖从和珅府里抄来的,他很幸福。那请问,嘉庆皇帝真过了他幸福的,而悲催到默默无闻的一生吗?这个事不合常理,大家想,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试图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光辉灿烂的一生,对吧,更何况是一个手握大权的君王呢?所以嘉庆皇帝一定做了些什么事,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这个大坐标当中,他一定有着些什么意义。当然,过去对嘉庆一朝的研究,其实在历史学界也不是什么显学,所以没什么人搭理这20多年,直到我看到一本书。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历史学作者张宏杰先生,以前节目多次提到过,他写的这本书《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写的就是嘉庆皇帝,所以你看这个人有多悲催,他的故事他的传记是附在他老子这么厚一本书的最后一章,作为一个配角出现,可是这一章的题目,我觉得太有意思了。这一章叫作《英明伟大到一事无成》,这个是个病句好不好。一个皇帝,如果一事无成,他怎么可能英明伟大呢?如果他果然英明伟大。他又怎会一事无成呢?要想破这个闷,咱们就有了今天这个节目。
好,那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间指针拨到1796年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是嘉庆皇帝的登基大典,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登基大典通常是没什么看头的,你想,通常都是皇帝他老子死了,他来当皇帝,这叫国丧期间,民间尚且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叫八音遏密,更何况皇家自己呢。所以新皇帝的登基大典,通常那些乐舞,那些黄钟大吕,大的礼器,乐器,叫陈而不作,就是摆在那儿。但不准有动静,因为老皇帝刚死,现在是全国服丧期间。皇帝不哭着登基就是不孝,但是嘉庆皇帝没这个问题,因为他的老子。著名的乾隆大帝,这时候升格了,当太上皇去了。所以他的登基大典我们没参加,但是可以想象,是比较热闹的,至少是有个音乐动静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场景。好了,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1799年的正月初三,也就是嘉庆四年的正月初三,乾隆皇帝死。这整整三年间,我们可以想见嘉庆皇帝过的是什么日子,老皇上还在,大权不在你手里,而且说实话,乾隆皇帝也是一个饱读史书的人,他知道太上皇没那么好干的。唐太宗他爹,那晚年的太上皇日子好过吗,唐玄宗太上皇的日子好过吗?所以他明白。所以他防微杜渐,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比如说,他原来给自己,说自己当太上皇之后,建了一个新宫,叫宁寿宫。但是他当了太上皇之后也不搬,我不拆迁,我就住养心殿,我还得住在这个位置,这个地方我住熟了,其实就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皇权的象征。包括他那张嘴还到处乱说,连像朝鲜的使臣进贡,他都要跟使臣说,说皇帝虽然换了,大事仍然是我办。你想,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那个权力欲望还那么旺盛。但是对于这个帝国来讲,你也不能说乾隆皇帝做得没道理,他确实要给自己留一个观察期,这个观察期的时间,也差不多正好三年。他就在看,这个小皇帝登基之后,这原来只是我的十五阿哥,我给他披上龙袍之后,他到底是一番什么表现呢?我们可以讲,在这三年期间,嘉庆皇帝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至少对老皇上,对现在的太上皇的孝心,那是没得说,天天陪着。陪着小心而且,所以按照当时朝鲜的使臣留下来的记录,他们说。这嘉庆皇帝在老皇帝面前,那眼神都不带离开老皇帝的,老皇帝一高兴,他就跟着龇牙乐。如果老皇帝一旦把脸一沉,他马上就不高兴,视太上皇之喜怒为己之喜怒,所以这方面是做得是很好。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嘉庆皇帝结婚二十年的结发夫妻,那个时候已经是皇后了,这个时候死了。这个时候嘉庆皇帝,你想20多年的夫妻总是有感情的吧,但是他就做决定,说这个丧礼按照当时最简单的程序去办,皇帝辍朝仅仅五天,整个服丧穿素服仅仅八天,文武大臣。为什么?你想啊,80多岁的太上皇在养心殿待着了,老人最忌讳的就是这个死,而且和死一切有关的不吉利的事他都很忌讳。所以新皇帝就特别担心这一点,即使他自己到皇后的灵堂去看一看,都是到灵堂门口才换上素服,然后出了灵堂立即换上常服。而且他知道自己这个时候,因为老婆死了,不祥之人,连太上皇经常出没的那些道路他都尽量避免去,不要把这个丧气的这个气味撒在太上皇经常经过的地方。太上皇也不傻,乾隆皇帝临死的时候还念咒呢,头脑精明得很。他就派和珅去,说去看看,看看小皇帝现在在干什么,有没有因为老婆死耽误国事啊。和珅回来一报告,说不错,新皇帝完全没有,面无戚容,没有一点点很悲伤的样子,天天还在那儿批奏折呢。这个时候你可以想见,乾隆皇帝的心情。这份答卷交上来之后,他是很满意的。因为你想,乾隆是一个多么孤傲的人,他晚年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叫十全老人。什么意思?就是一个身为人的人,他把什么都占了,高寿,不能叫位极人臣,他已经是除了老天就是他最大了,而且他的文治武功。他认为也是一时极盛,所以在这三年当中,你可以想见。乾隆皇帝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爱新觉罗家族的江山,我是不是托付得人,我选择的这个皇十五子来接替这副担子。他是不是一个对的人,所以我们可以想见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他心里是满意的。但是我们得说,历史这个东西讲不清,有的人来控制他的人还健在的时候,那表现乖着呢,跟小花猫似的,那尾巴夹得紧着呢,可是老皇上一死,没准那个真面目就露出来了,前面我们讲的杨广,眼巴前就有这么一个李登辉,当年蒋经国在的时候,那不乖得跟小花猫似的,蒋经国一死,把权力一交给他,马上变脸。这种事在政治史上太多了,那嘉庆皇帝是不是这么一个人呢?还真不是。
可以说嘉庆皇帝即位的时候36岁,年富力强,从体力到精力各个方面。都是最盛年的时候,而且他是从小就接受的是当时最标准的帝王教育。而且乾隆皇帝能生,生了一大堆儿子,有的是挑,紧着挑紧着选,选出这么一位,肯定是在性格,在道德,在能力方面,都是一时之选。嘉庆皇帝在他二十多年的皇帝生涯当中确实当得起张宏杰先生给他这四个字的评价,叫英明伟大。我们按照中国古代对帝王的这个道德标准,其实无非就那几句话。大家也不必去读什么深的经典,你就想想诸葛亮《出师表》当中。给皇帝刘禅,不就那几句话吗?第一,亲君子,远小人,第二,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就是你不要太自私,要一碗水端得平,然后如果你再能够听闻纳谏,虚怀纳言,这就是一个好皇帝。我们看嘉庆皇帝,这些只要是中国古代经典上对一个圣贤帝王的要求,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足够的好。我们先说他的俭,就是抠呗,他儿子道光更抠,我们以前讲过他的故事,他自己就是一个很俭省的人,他把他老子那点毛病几乎全改了。乾隆皇帝到晚年的时候,那叫一个贪。对什么古玩字画,那种扼制不住的贪欲,比方举个例子,乾隆临死之前。在新疆叶尔羌地区发现了一整块玉石,那块玉石两吨重,乾隆皇帝一高兴,这我得着,运来运来,我看看,然后就运,运的路上乾隆皇帝死了。然后嘉庆皇帝马上就给当地押运的官员下了一封诏书,说不管运到哪儿,当时你给我扔了,我不好这个,弄得这个押运的官员哭笑不得。这么值钱的一个玩意儿,两吨重的玉,你让我扔了,那要被谁弄住了,那你说这个责任算谁的,如果被谁偷了,这责任又算谁的,但是我又不能现在就跑,弄得特难受。但是通过这件事情,嘉庆皇帝确实是向全国人民做了一个表率,说我这个人不好这玩意儿。你看他的一生,对什么声色犬马,对什么珍玩字画不屑一顾。甚至他玩,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皇帝的使命才去玩,比如说他恢复了这种叫木兰秋狩,到承德去打个猎,跟列祖列宗留下的那些好习惯,要打猎,要尚武,这个习惯要对接。但是接轨的过程当中,你发现这个皇帝一点儿都不喜欢打猎,他就是出去象征性比划两下。打两只兔子,两只狍子,行,收手,赶紧回去看奏折,对这事儿没兴趣。而且在张宏杰先生的研究当中,这个嘉庆皇帝木兰秋狩的所有路线和时间完全是按祖制来的,就是当年俺的爷爷,俺的爹,他们怎么打的,走的哪条路,哪天早上几点钟出发,晚上几点钟收队。完全按祖制来,就是说白了这个人没有什么趣味。他玩都是为了履行自己皇帝的职责,所以你看,他勤俭到了这个程度。
当然这里边还有一个勤的事,有一次,就是冬天,清代的皇室有一个经典的娱乐活动,就是看冰技,让一些太监,包括外面请来的一些艺人,在冻起来的湖面上玩滑冰表演,花样滑冰。这皇帝看完,看完之后呢,然后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场所,说来,把今天的奏折拿来,当天那个太监跟他讲说没奏折。因为大臣们觉得你可能比较累了,今天上午看,然后天又这么冷,说今天没有奏折。嘉庆皇帝气坏了,气吐了血你知道吗,他居然下了一道令,这在清代的历史上很少有,我至少没有见过第二封,申斥全国上下,从文武到满汉,到大小所有官员一体申斥,说我天天起五更,我在为这个国家操劳,你们居然因为天冷,还借口心疼我,今天没有奏折,让我没事办,我这么勤政一个皇帝,怎么能让我没事办,一体申斥,这件事请在嘉庆朝发生过好几回。还有一次不是冷,是天太热,他有一次参加祭祀,然后十点钟,也是回到办公场所,说来。召见官员,结果当时主政的一个叫睿亲王,睿亲王说今天太热。而且你上午已经祭祀忙了半天,他说我把今天要接见的和明天要接见的,我给您并了并,明天,也是,龙颜大怒,说你怎么能这么干,我天天就是靠勤政,我才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地位,你居然让我偷懒一天。结果把这个睿亲王弄去,罚俸,降职好像没有,罚俸,据说是送到宗人府去,然后议罪。所以你看,他一直是用这种方式来执政,来确保自己是一个绝代的,英武的,按照正常的圣德典范来行事的君王。
嘉庆皇帝的好处真是说不尽说不完,包括他过五十大寿的时候,有一个御史说,我们按正常的皇帝过五十大寿,祖宗,你不是讲祖制吗。祖宗就这么过的,咱们在京城小小地热闹一下,演十天戏可不可以,就上了这么一个奏折,其实当然也想拍马屁。这奏折就给他踢回去了,说你什么人啊,你要知道,你可是御史,你御史撺掇我做皇帝的人去玩,如果我要玩,你御史的责任应该是什么,应该拦住我玩,你怎么能撺掇我玩呢?发配到边疆极苦的地方去当差,这就是嘉庆皇帝,对自己要求极严。当然刚才我讲这个故事,你可能对他有误解,觉得这个人又很残暴,很严厉,不是,他还真不是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非常会体恤臣下的人,而且非常有同情心。在史料当中我们看到有几个这样的小故事,比如说有一次,有一个湖北的学政,叫杨怿会,这个人到皇帝的跟前去汇报当地的情况,然后进门的时候。因为是大夏天,皇帝非常热,但是皇帝立即就把扇子给搁下了。因为君臣奏对之间,臣子是不能挥扇的,这是礼制,你臣子再热,汗珠噼里啪啦往下掉,你也不能扇扇子,皇帝就能做到这一点。我把扇子也搁下,汗湿重衫,也是汗如雨下,但是再也没有拿起过这把扇子。所以这杨怿会到晚年自己写回忆录的时候,为这一段,那真是感动得痛哭流涕,嘉庆皇帝能做到这一点。而且他经常不是去木兰秋狩吗,在路上经常有百姓拦轿告状。他每次都是要求把轿子停下来,然后甚至是亲自审理案件。如果不亲自审理,也把这个案件立即要批转地方,要尽快地解决。所以他自己又承担这个上访工作。而且他在当时清代的政治当中也推出了一个非常小的改革,就是紫禁城骑马作为给大臣的一种恩赏。就是你到宫门可以不下马,一直骑马骑到该你到的地方。可是有些汉族大臣不会骑马,所以他可以允汉族大臣,叫赏紫禁城骑马,其实你可以不骑马,你坐轿,这是对很多汉族老年大臣的一种优恤的行为。对呀,这就是嘉庆皇帝的为人,你看,为人也很好。那你说这样的人会不会很脓包呢?他又不脓包,你比如说。乾隆皇帝刚晏驾,我们刚才讲的嘛,1799年正月初三晏驾。正月初四就把和珅干掉了,过不了几天,就一尺白绫子赐和珅死。所以你看,这又是一个非常有决绝的人,而且后面我们还会讲到。嘉庆皇帝在他执政的20多年间,其实推动了当时他能够想象的最大力度的改革,所以他真的是当得起张宏杰封他的这四个字,叫英明伟大的帝王。那请问,他又为啥一事无成呢?
话说到了嘉庆四年的正月初三,这个时候已经89岁高龄,已经把持天下六十多年的乾隆皇帝,终于把持不住了,撒手尘寰去也。那这个天下的担子就落到了嘉庆皇帝的身上,那他这个时候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这还用说吗,一个王朝到这会儿,一定问题出在贪污腐败身上,到了要打苍蝇,打老虎的时候了,可是要知道,这苍蝇老虎它不是一天养成的。其实在乾隆朝的后期,整个大清王朝的官员系统就已经到了通体皆烂的程度,这苍蝇老虎已经形成了生态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就别办贪污案,你只要办一个,向毛主席保证,它一定是一个窝案,一抓就是一大坨。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案子是甘肃的冒赈案,什么叫冒赈呢,赈就是赈济灾民的那个赈。也就是说,整个甘肃省官员一想,怎么挣点钱呢,搞点外块花花,皇上有钱,那皇上的钱怎么掏出来呢?我们就说这儿着灾了,把没灾说成有灾,把小灾说成大灾,然后陆陆续续。从皇帝那儿骗了800万两银子,然后阖省官员一看,你看,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就给分了吧,按官职大小,生就把这笔钱给私分了。所以东窗事发之后,乾隆皇帝不仅是暴怒,而且无计可施,为什么?你只要按照大清律例判,全得死,可一死之后,整个甘肃省就没官员了。这哪儿成啊,所以不得不重划生死线,两万两银子以上,砍了头。两万两银子以下的,准许你戴罪立功,继续办公,所以到这个时候这个王朝已经变得很荒唐的程度了。嘉庆皇帝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办这种事,当然人家很有出息,上来就打老虎。而不是打苍蝇,先把和珅给扳倒,扳倒之后,在他的府里搜出了八亿两银子。这银子什么概念?足以抵大清王朝当时十年的岁入,所以才有那么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可这不算完,因为这只是一只老虎。还有大大小小的小老虎,还有大苍蝇,小苍蝇呢,所以接着来。在嘉庆执政的初期,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勃勃向上的生机。至少在皇帝的谕旨里,你能看到这种气味,为什么?杀伐决断,坚决惩贪。就在和珅跌倒的头一年里面,全国十一个总督,干倒了六位。这是《剑桥中国史》里面写的数据,而且在从嘉庆七年到十年的时候,据张宏杰先生研究,他看当时大量的史料,就发现几乎每一个月都有地方上重大督抚的人事变动,就说明那个时候皇帝是非常重视从人事上彻底解决贪污腐败问题的。
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古代王朝的皇帝,其实在我们今天眼里看来,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因为他控制那么大一个帝国,他可以用的手段很少。有点像我们今天央行的行长,虽然说好像他对全国的经济负有调控的责任,可是他又怎么调控呢?说到底就一个工具,就是利率,是紧一点,还是松一点,对吧。当年的嘉庆皇帝也一样。因为中国儒家发明的所有治理天下的技术里面,无非就那几条,从政是宽一点儿还是猛一点儿,对待官员系统是严一点儿还是松一点儿,无非就是这样。所以嘉庆皇帝当年也是跟那个央行行长是一样的,面对这个天下,他无计可施,刚开始惩贪力度非常大,但是大来大去,发现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整个腐败是通体皆烂的问题。举个例子讲,他其实当时推出很多廉政模范,其中有这么一个御史官员。当年就是开的头炮,向和珅发炮弹的第一人,嘉庆皇帝说好,干得好。然后派他去管四川的军需,因为那个时候四川在打仗,发现这个人非常能干,然后又调回北京当兵部侍郎,当兵部侍郎第一年,年底一查,这人贪污四万两银子。而这个时候在这一年过程当中,嘉庆皇帝反复下旨。让全国官员向这个人学习,你这不地道,你不仅是贪污犯法,你打皇上的脸,啪啪打嘴。但是确实就是这样,在力行惩贪几年之后。嘉庆皇帝觉得非常有那种乏力感,就是不管我这儿怎么做,是松一点,紧一点,我怎么苦口婆心地说,没有用。如果情况仅止于此也就罢了,在看完张洪杰先生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就是嘉庆皇帝已经彻底沦入一个悲剧人物,因为这个时候在嘉庆朝的很多史料当中,你会发现这个王朝已经不只是一个腐败王朝,它是一个瘫掉的王朝,是一个软弱无力到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王朝
书里面讲了很多例子。比如说有一次皇帝出行,那文武百官护驾,路上就问起了兵部尚书。管的那个调兵的大印,然后兵部尚书说用啊,没了,哎,怎么没了呢,丢了。查啊,赶紧查,怎么丢了,兵部大印丢了还得了,万一这个时候全国哪个地方有点事,你皇帝在半道上,你调兵权都没有,这还得了吗?赶紧查,查完结果,君臣上下全傻眼,什么?这大印三年前就丢了,当地的那个司官,就是那个兵部的司员就一直瞒着这事,上上下下没人知道。居然兵部大印丢了三年没人知道,这种荒唐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而且追查也没有下落。比如说,有一次,这个皇帝出席一个典礼,当年的武科考试,皇上要出席一下,然后给他们弄个大典,结果皇上也出席了,整个大典进行不下去,为什么?因为武状元和武探花,就是第一名和第三名都没来,后来只好大典终止,再一查什么原因呢?当职的太监忘了给他们开门,这武状元和武探花围着紫禁城转了一圈,找不着门进去,然后这大典就歇了,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有一次,皇帝到皇宫周边散步,就转了转,发现怎么宫门口有人养羊。这羊就在御花园里吃草,他说这怎么回事。一查,原来太监为了补贴自己的家用,在宫里面,就是宫门口就开始养羊,挣点钱玩,就真能荒唐到这种程度。还比如说,皇帝举行什么大典,然后一亲王在家抽鸦片就把这事忘了,没来,经常就出现这种事。而且还有一次,皇帝在出行的过程当中,有一个人,这个人就穷极了,就是说反正我死,我得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于是拿一把明晃晃的钢刀,就直奔皇帝的轿子而去,然后所有那些护从的侍卫,就目瞪瞪,乜呆呆的就愣在当场,没人冲上去,最后一直冲到了皇帝轿子边上,才被一个随驾的亲王拿袖子扑上去,把他的刀给抢了下来。这个时候护卫才过来把这人按住。当时肯定觉得这肯定是受谁指使,刺王杀驾这还了得,结果一通毒打,上尽了酷刑之后才发现没啥,没人指使,就这么一个人,就敢冲到嘉庆皇帝轿子旁边行刺。这也是非常奇怪的事。
最奇怪的事,在历朝历代从来没有过的事。就是一帮受宗教,其实就是邪教,天理教,蛊惑的一帮教民,纠集了200个人,趁嘉庆皇帝不在北京,他其实刚从承德回北京,还在路上,在北京的郊区,居然攻打紫禁城,而且已经攻进去了,为啥?因为有几个宗室,就是皇帝的亲戚,都是黄带子当时,可能是什么贝子,贝勒,这几个人,也帮他们,而且宫里面也有一些入教的太监,里应外合。这些人居然就打,而且打到了临近储秀宫的地方。储秀宫是什么地方?那是皇后住的地方,就差点就打到了皇后的面前。当然后来出现了一个很神武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我们在清朝历史上。大家觉得他笨笨的那个道光皇帝,当时他是皇子,叫绵宁。绵宁带领宫廷的侍卫,然后当时还有一些也算热武器吧,鸟铳抬枪之类的东西,把这二百个人给全歼了,有惊无险。但是这件事情太荒唐了,历朝历代哪有这样的事情,说宫禁不严到这种程度,所以嘉庆皇帝还在北京的郊区的时候。他接到了四皇子,就是绵宁,后面这个道光皇帝的报告的时候。那真是想死的心都有,因为他觉得我是这样的遵从历朝历代对一个圣主的道德要求,我什么都没有做错,我又如此地勤政爱民,我如此地体谅大伙儿,为什么这个天下经过我这么多年的治理之后变成了这副德行呢?所以当天在郊外的行宫,用朱笔亲手起草了一份罪己诏。这个罪己诏的内容我也不记得了,大概意思就是这次全怪我自个儿,但是以后咱们好好的吧,别把这个江山治理得对不起列祖列宗,大概就这个意思,但在这个罪己诏当中有四个字,叫随笔泪洒,就是一边写我一边洒泪,这个时候你真的可以体谅嘉庆皇帝。作为自诩为一代圣主,而且真的这样做的人。他为什么就把天下治理成这样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再替这位老人家想一想,他当时又有什么办法呢?
嘉庆王朝后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归里包堆,还是在落实在那个字上,钱,没有钱。一个王朝所有的危机总爆发,最后都会体现为财政危机,无一例外。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不是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吗?他应该打着饱嗝才对啊,历朝历代皇帝都能缺钱,唯独这位嘉庆皇帝不该缺钱啊,你想,八亿两白银,相当于十年的国家财政收入,你平摊到你执政的20多年,你省着点儿花啊,他最不该缺钱。如果你这么想,就说明你不太理解一个封闭的财富系统的特征。一个封闭的财富系统。如果没有新来的增量,靠一个确定性的存量,不管这个存量有多大,你放心,它的花销一定会倒逼存量,最后还是不够花。举个简单的例子,《红楼梦》里的贾府,你不能说贾府缺钱吧,对吧,白玉为堂金作马,占着房躺着地,外面有田庄,皇上还经常有赏赐,那又如何,还是不够花。王熙凤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棚扯得太满,摊子铺得太大,最后光太太,小姐,公子,丫鬟,使唤奴仆的那些月例银子,就一定会把你这个贾府的财政掏空。晚清的时候也是,那个著名的盛宣怀,号称富可敌国,那又如何,一旦你丧失了权力,没有新来的生意。你那点儿钱,经不住家里人败,他们家盛家的公子,娶姨太太以来十二个,我是盛家的少爷,我至少得娶这么多姨太太,所以第二代就败落了。这个是一个通例。当年的嘉庆皇帝也是一样,虽然看着八亿两银子多,打一场仗,白莲教一镇压,两亿两没有了。而且当时他生活在那个朝代是中国的人口危机,土地危机,流民危机几乎是总爆发的一个时代,这点钱根本就架不住花。那怎么办呢?当时其实他眼中能看到的,无非是向左向右两条路。所谓向右,就是简政放权,激发民间经济活力,允许大家做多种经营。但这件事情嘉庆皇帝看得很明白,我不能干。比如说嘉庆四年的时候,北京城有两个平民给他上书,说我们开矿啊,开矿这个国家就有钱了。嘉庆皇帝说,这个事儿咱可说明白,亲自下谕旨,说这事咱绝对不能干,为什么?因为第一,开矿会聚集大量的流民,这些流民聚到一块儿,你知道他怎么干。确实他有先见之明,你看后来太平天国,洪秀全,对吧,他组织起义,他不就是到深山里烧炭的开矿的,那些矿工当中去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吗。要造反吗,所以当年嘉庆皇帝说,人一旦聚起来,维稳不利,不能干。第二,我是圣主,我是儒家经典培养出来的皇帝,我能舍本逐末吗,我放弃让大家农耕而去追逐蝇头小利吗?那我是什么人,我跟那些刁民搞什么联产承包责任制,那哪儿成啊?所以你看,简政放权,激发民间经济活力,固然是我们隔着两百多年的时光来看,这是一条正路,但是在嘉庆皇帝一看,这是一条邪路。
那向左呢?就是更多的用严刑峻法去惩治贪官污吏,让吏治更清明,让政府更节约,以解决财政危机。这条路能不能走呢?当时的很多清流士子,士大夫,也确实想到了这一条,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人,是嘉庆朝的名臣。现在也很有名,在学术史上鼎鼎大名的洪亮吉,这号称中国的马尔萨斯。这个人身上也有很多的故事,今天咱们不好讲。洪亮吉当时靠着自己清流的身份,就给嘉庆皇帝上了一份很不客气的奏折。那个大意就是说完了完了,这个王朝烂到根儿了,而且不赖你,打你爹起那会儿就不行了,然后说了特别难听的话,总而言之,基本上把大清王朝上上下下骂了个遍,那解决方案是什么呢?用我们呐,我们是清流,我们是儒家士子,当然后来嘉庆皇帝确实也这么做了,用了很多没有太多行政能力,但是声望很高,这种清流士大夫也用了一些,但是大家想想,这能解决问题吗?尤其洪亮吉这份奏折惹着他了,因为他连嘉庆皇帝,连乾隆皇帝。就是他爹,一块儿都骂了,这就已经不是反腐的问题了。你已经几乎触及到我的底线,你在否定我执政的合法性了。至于我们大清王朝,情况惨到了你说的那个烂到根儿那个份上吗?所以后来嘉庆就把这个洪亮吉下了狱,刚开始要处死,但后来改为发配流放了,这当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嘉庆皇帝在把洪亮吉抓起来之后,给刑部写了个条子,下了个谕旨,说什么?读书人不可动刑。你看,这就看出嘉庆皇帝确实是一个仁德的好皇帝。洪亮吉后来从流放地回来之后,一辈子对嘉庆皇帝感恩戴德,为的就是这么一句话。但是不管怎么样,洪亮吉触犯嘉庆皇帝从而获罪,也就标志着嘉庆皇帝往严刑峻法惩治腐败贪官这条路走尽走绝,他决定走回头路。
哎呀,右也不能走,是左也不能走,那走回头路走到哪儿呢?放在嘉庆皇帝当时的处境里,只有一条路,叫做一个守成之主,就是我敬天法祖可以吧,我心里畏惧老天,然后我干事按祖宗成法去干,我就遵祖制,这个国家好也罢赖也罢,我认了,大不了不行了,我到地下去见列祖列宗的时候,我没有太大的责任,我是按你们教下来的这套办法办的。所以在嘉庆十年的时候,他干了一件事,带着文武百官就重走长征路。忆苦思甜去了,去自己的龙兴之地,清朝人的龙兴之地,盛京,去拜谒各个早先的陵寝,什么努尔哈赤墓等等,拜了一圈,在这路上,他就写了一篇他认为很重要的文章,叫《守成论》。嘉庆十年的时候。嘉庆皇帝算是把自己的统治思想稳定下来了,就是别瞎弄,各朝各代,基本到我这一阶段的时候都容易出乱子。乱子出在哪儿?比如说宋朝,用王安石变法,变来变去一天不如一天,不变了,守成。就按列祖列宗说的办。所以在嘉庆十年之后,我们几乎已经不认得这位皇帝了,他虽然还那么勤政爱民,还是那样道德高尚,但是锐意改革的影子,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到了,他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守成之主,不管大事小情,怎么办?按列祖列宗说的办,他去查前朝实录,看看我的爷爷,我爷爷的爸爸。我的亲爸爸,是怎么办这件事情的,然后就按他们说的办。我是不会搞任何创新的,少跟我来那套。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次宫城里面失火,太监一看这不对呀,赶紧把宫门关闭,为什么?因为太监要多一个心眼儿,这几年出事太多。你想天理教都能搞二百个人攻打紫禁城,我怎么知道这次失火是不是有意预谋的恐怖行动呢?也可能是外面有人包藏祸心,先在宫里点一把火。然后假装救火冲到宫里面,会酿成大乱,所以太监的第一个反应,先把宫门给关了。嘉庆皇帝说,对呀,这么处理很好啊。可是过了几天之后,他翻乾隆朝实录,突然发现不对,哎呀,完了完了完了,我没遵祖制,原来乾隆爷当年也遇到这么一个事,乾隆御笔亲批,当时如果宫内着火,马上宫门大开让外面的人进来救火。完了完了完了,我违了祖制了,所以赶紧撤销对太监的表扬,又把这几个太监给处分了。所以你看,他已经变成了这样一个人,在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没有能力去应变,去根据时事因果,环境的变化去处理自己面对的问题,这就是晚年的嘉庆皇帝。
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他在晚年和臣子对话的过程当中,经常会有到一些口头语,比如说,哎呀,这可怎么办,这可不得了。所以整个晚年嘉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有点像一个村口晒太阳的老头,生活的艰苦,已经摧折了他所有的锐气,他念念叨叨,嘀嘀咕咕,都是古人怎么说,哎呀,遇到现在这个情况,这可怎么办,我已经没有办法,他已经是一个意志消沉的老人。所以嘉庆皇帝执政二十多年之后,就这样撒手人间了,当然他的死也是一个谜,有历史学家说,他是让雷给劈死的,这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儒家的那样的一个传统当中,如果一个人天打五雷轰,这说明他的下场非常惨,他已经上干天怒。所以一个,一代用圣主要求自己的,道德非常高洁的帝王,沦落到这样的下场,也真的是一个悲剧。好了,嘉庆皇帝的故事我们就说到这儿,这个时候我的耳朵边上已经响起了三个字的问号,叫怎么破?哎呀,隔着两百多年,就算我们有本事穿越过去。我们附体在嘉庆皇帝的身上,你真以为我们有比他当年更好的解决办法吗?我们真的能破这个局吗?要知道,嘉庆皇帝所处的那个环境,是整个时代,民族,文化为他这个人打造的一个牢笼,他四面碰壁不得其解。有点像堂吉诃德,拿自己的长矛和假想的魔鬼风车作战,到最后的结局,就是他扔掉长矛,坐在地上,长吁短叹。所以从政治上讲,我们不能妄断嘉庆皇帝当年有更好的选择,我觉得像他这么聪明的人,这么道德高尚的人,他已经尽了他的最大的努力,我们必须承认,有些局,有些困局是无解的,这是作为政治上的嘉庆皇帝。但是如果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呢?我倒是有点不同的看法,也许他有其他的选择。我宁可看到一个像乾隆皇帝晚年那样,有点儿小虚荣心,有点儿自信心爆棚。虽然对这个帝国他也感受到了危机,但他不断地还在想各种新奇的办法去解决它,甚至他会无视这些问题,表现得非常的倨傲等等,我觉得这样的人生也许比嘉庆皇帝那种灰暗的结局要好得多。
所以我在这个节目的最后特别想讲一点人生的选择,也是我罗胖子我认为应该做的人生选择。那就以另外一个罗胖子,罗永浩最近推出的锤子手机为例,有的人面对这款产品,切齿痛恨。为什么?因为这款产品有哪些方面背离了他的人生观,背离了他的世界的标准,所以他切齿痛骂,说他就是传销。他就是营销做得好,他就是会吹牛皮,他就是不要脸,他一定没有好下场,锤子手机一定卖不好。好吧,我假设你对,又有什么用呢?你毁灭掉了一个商业神话,你的人生什么也没有获得,就算你说对了,无非证明你有一个否定性思维的胜利,你可以预测一个失败,这对你人生的成功毫无用处。我们在嘉庆皇帝身上其实看到了这种潜质,因为他的一生生命,就命悬一线,他一生都在追逐那个最正确的东西,所有偏离这个正确的东西,他用的所有的态度都是否定,否定,否定,不行,最后怎么样,最后他死在当场,抱着他那个正确死掉了,而且人生过得非常灰暗。最近有个记者问我,说你怎么看老罗推出的锤子手机,其实我跟老罗并不认识,虽然都是姓罗,而且都是胖子,我并不认识,但是我就觉得非常好,至于这款手机的成功与否,让市场去做决定,我们这里评价不着。但是我觉得,罗永浩这个人至少用他的方式为这个世界添加了一分光亮,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有趣一点,哪怕让我们茶余饭后多了一点有趣的谈资,有什么不好呢?他偏离了我们公众认识的正确,找到了世界的一个方向,他拼命而且认真,他打穿了一个小孔,从这个小孔折射出一些阳光,照亮了我们所有人的生命,至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有趣一点点。这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作为与此无关的人,哪怕我们不愿意去当他这个手机的用户,我们用一种欣赏,用一种乐呵呵的神态看着罗永浩和他自己的认真努力,又有什么不好呢?所以我想,也许我们不能对更大的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人类负责,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用抱定我们认可的那个正确,我们可以用一种欣赏的思维,看待每一个为我们左冲右突的那些人,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会被点亮一点,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Comments